单选题 某高层建筑采用12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高度48m,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一级,混凝土强度等级:梁、板均为C30;框架柱和剪力墙均为C40(ft=1.71N/mm2)。
单选题 水平地震作用下,柱应采用的内力标准值
该结构中框架柱数量各层基本不变,对应于水平作用标准值,结构基底总剪力V0=14000kN,各层框架所承担的未经调整的地震总剪力中的最大值Vf,max=2100kN。某楼层框架承担的未经调整的地震总剪力Vf=1600kN,该楼层某根柱调整前的柱底内力标准值:弯距M=±283kN·m,剪力V=±74.5kN。问抗震设计时,水平地震作用下,该柱应采用的内力标准值,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楼层剪重比满足规程关于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剪重比)的要求。
  • A.M=±283kN·m,V=±74.5kN
  • B.M=±380kN·m,V=±100kN
  • C.M=±500kN·m,V±130kN
  • D.M=±560kN·m,V=±150kN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解析] 根据《高规》(JGJ 3—2010)第8.1.4条第1款,抗震设计时,框架-剪力墙结构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各层框架总剪力,如果不满足《高规》式(8.1.4)要求的楼层,其框架总剪力应按0.2V0和1.5Vtmax二者的较小值采用。
因为Vf=1600kN<0.2V0=0.2×14000=2800(kN),则该楼层框架承受地震作用标准值需要调整,调整后的总剪力为
Vf=min(0.2V0,1.5Vfmax)=min(2800,1.5×2100)=2800(kN)
根据《高规》第8.1.4条第2款,按调整前后总剪力的比值调整每根框架柱的弯矩和剪力。
弯矩标准值[*]
剪力标准值[*]
(1)抗震烈度8度;(2)框架剪力墙等级为二级,剪力墙为一级;(3)各层框架柱数量基本不变;(4)未经调整的地震总剪力。
[考点] (1)框剪结构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最低要求;(2)如不满足要求,调整后的剪矩和剪力值;(3)调查后的弯矩、剪力重新分布。
单选题 梁柱节点核心区截面沿X方向的组合剪力设计值
该结构中某中柱的梁柱节点如图所示:梁受压和受拉钢筋合力点到梁边缘的距离as==60mm,节点左侧梁端弯距设计值=474.3kN·m,节点右侧梁端弯距设计值=260.8kN·m,节点上、下柱反弯点之间的距离Hc=4150mm。问该梁柱节点核心区截面沿X方向的组合剪力设计值(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解析] 根据《抗规》(GB 50011—2010)附录D.1.1条式(D.1.1-1),二级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的剪力设计值[*] (1)梁受压和受拉钢筋合力点到梁边缘的距离;(2)节点上、下柱反弯点之间的距离。 [考点] 二阶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的剪力设计值。
单选题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墙肢2首层设计值
该结构首层某双肢剪力墙中的墙肢在同一方向水平地震作用下,内力组合后墙肢1出现大偏心受拉,墙肢2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剪力标准值为500kN,若墙肢2在其他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剪力忽略不计,问: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墙肢2首层剪力设计值(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作答。
  • A.650
  • B.800
  • C.1000
  • D.1300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解析] 根据《高规》(JGJ 3—2010)第7.2.4条,抗震设计的双肢剪力墙中,墙肢不宜出现小偏心受拉;当任一墙肢大偏心受拉时,另一墙肢的弯矩设计值及剪力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数1.25; 根据《高规》第7.2.6条,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墙肢截面的剪力设计值应乘以剪力放大系数,一级抗震时为1.6。 墙肢2首层剪力设计值为V=1.25×1.6×500=1000(kN),再考虑分项系数1.3,V=1.3×1000=1300(kN) 如果未考虑分项系数1.3,则剪力设计值为V=1.25×500=625(kN),错选A。 如果未考虑分项系数1.3,则剪力设计值为V=1.6×500=800(kN),错选B。 如果未考虑分项系数1.3,则剪力设计值为V=1.25×1.6×500=1000(kN),错选C。 (1)墙肢1出现大偏心受拉;(2)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剪力标准值。 [考点] (1)双肢剪力墙的弯矩、剪力增大系数;(2)加强部位的调整系数;(3)地震作用的分项系数。
单选题 满足受剪承载力要求的该截面水平分布钢筋
该结构中的某矩形截面剪力墙,墙厚250mm,墙长hw=6500mm,hw0=6200mm,总高度48m,无洞口,距首层墙底0.5hw0处的截面,考虑地震作用组合未按有关规定调整的内力计算值Mc=21600kN·m,Vc=3240kN。该截面考虑地震作用组合并按各有关规定进行调整的内力设计值V=5184kN,该截面的轴向压力设计值N=3840kN。已知剪力墙该截面的剪力设计值小于规程规定的最大限值;{{U}}水平分布钢筋采用HPB235级钢筋{{/U}}(fy=210N/mm2),问根据受剪承载力要求求得的该截面水平分布钢筋Ash/s(mm2/m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计算所需的γRE=0.85,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解析] 根据《高规》(JGJ 3—2010)式(7.2.7-4),剪力墙剪跨比为
[*],
根据《高规》第7.2.10条,取λ=1.5。
根据《高规》式(7.2.10-2),因N=3840kN<0.2fcbwhw=6207.5kN(见提示),取N=3840kN;[*](见提示),
[*]
如果计算了剪力墙剪距比为[*],但未根据《高规》第7.2.11条中λ的说明,λ=1.0753<1.5时,未取λ=1.5,仍取为计算值λ=1.0753。
根据《高规》式(7.2.11-2),
[*]
因N=3840kN<0.2fcbwhw=6207.5kN,取N=3840kN
[*]
[*],错选C。
(1)未按有关规定调整的内力计算值;(2)水平分布钢筋;(3)提示。
[考点] (1)剪跨比的计算与下限值;(2)0.2fcbwhw与N的关系;(3)[*]的求取,[*]≤O,应构配钢筋。
①根据新规范,解答过程中箍筋改用HPB300进行计算。
单选题 图中阴影部分的长度ac和箍筋
同上题条件,箍筋保护层厚度为10mm,约束边缘构件内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要求配置纵向钢筋的最小范围(画有阴影部分)及其箍筋的配置见图,问图中阴影部分的长度ac和箍筋应按下列何项选用?
提示:(1){{U}}钢筋HPB235级{{/U}}的fy=210N/mm2,钢筋HRB335级的fy=300N/mm2;(2)lc=1300mm。(3)墙肢轴压比大于0.3。

A.ac=650mm,箍筋10@100(HPB235) B.ac=650mm,箍筋10@100(HRB335)
C.ac=500mm,箍筋8@100(HRB335) D.ac=500mm,箍筋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解析] 根据《高规》(JGJ 3—2010)图7.2.15(a),
约束边缘构件阴影部分的长度ac=max(bw,400,lc/2)=max(250,400,650)=650mm
因剪力墙一级抗震,轴压比大于0.3,查《高规》表7.2.15,约束边缘构件配箍特征λv=0.2,
假设箍筋直径为10mm,《高规》式(7.2.15),约束边缘构件的体积配箍率
[*]
[*],得fyv≥296M=N/mm2
(1)约束边缘构件;(2)阴影部分。
[考点] (1)约束边缘构件阴影部分的长度;(2)约束边缘构配箍特征值;(3)由最小体积配箍率导出钢筋受剪强度最小值。
①根据新规范,解答过程中箍筋改用HPB300进行计算。
单选题 连梁双肢箍筋的配置
该结构中的某连梁截面尺寸为300mm×700mm(h0=665mm),净跨1500mm,根据作用在梁左、右两端的弯距设计值和由楼层梁竖向荷载产生的连梁剪力VGB,已求得连梁的剪力设计值Vb=421.2kN。混凝土为C40(ft=1.71N/mm2),{{U}}梁箍筋采用HPB235级钢筋{{/U}},(fy=210N/mm2)。取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0.85。
已知截面的剪力设计值小于规程的最大限值,其纵向钢筋直径均为25mm,梁端纵向钢筋配筋率小于2%,试问连梁双肢箍筋的配置应按下列何项选用?
A.箍筋8@80 B.箍筋10@100 C.箍筋12@100 D.箍筋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解析] 根据《高规》(JGJ 3—2010)第7.2.27条第2款,抗震设计时,沿连梁全长箍筋的构造应按《高规》第6.3.2条框架端加密区箍筋的构造要求采用。
由《高规》表6.3.2-2,一级抗震,箍筋最小直径为10mm,箍筋间距
[*],则选项D的箍筋间距不符合要求,可以排除该选项。
根据《高规》第7.2.23条,连梁跨高比为[*],应采用《高规》式(7.2.23-3),
[*]
[*]
连梁双肢箍筋的配置间距为100mm时,需单肢截面积1.41×100/2=70.5(mm2),查《混规》(GB 50010—2010)表A.0.1,得直径为10mm的钢筋单根截面积分别为78.5mm2,直径为12mm的钢筋单根截面积为113.1mm2。由此可知,选项B最为合适。
(1)截面尺寸为300mm×700mm;(2)纵向钢筋直径。
[考点] (1)连梁箍筋构造采用框架的构造要求;(2)箍筋直径下限值、间距与抗震等级的关系;(3)连梁跨高比的计算值与Vb计算式的选用;(4)[*]的计算与选项中配筋。
单选题 结构顺风向质点最大加速度
某高层建筑采用钢框架-支撑结构,有填充墙,平面为正方形。建筑迎风面为矩形,宽、高分别为35m和175m。建筑物总质量mtot=94413.6t。按《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 99—98)制定的规范确定基本风压为w0=0.55kN/m2。已知脉动增大系数ξ=2.52,脉动影响系数v=0.49,风荷载整体(即考虑建筑物的前后两面)体型系数μs=1.4,试问:在不计算地震作用的效应组合中,该结构顺风向质点最大加速度an(m/s2),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A.0.051
  • B.0.062
  • C.0.078
  • D.0.10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解析] 根据《高钢规》(JGJ 99—98)第5.5.1条第4款,结构顺风向质点最大加速度 [*] (1)钢框架-支撑结构;(2)建筑物总质量;(3)不计算地震作用的效应组合。 [考点] 结构顺风向质点最大加速度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