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然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南京大学2003研;厦门大学2003研)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资本是指能够在运动中自行增殖的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自行增殖表现为获取剩余价值。它是通过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在运动中使其自身的价值不断增殖,则构成了资本最一般的属性和特征。所以此观点也可以表述为: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领域产生,它必然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1)资本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即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 ①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 不以货币为媒介的单纯的商品交换是不产生剩余价值的。两个商品所有者彼此购买对方的商品,就使用价值来看,交换双方显然都能得到好处。双方都让渡了对自己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而得到自己需要的商品。不仅如此,由于交换促进了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还可以使它们用同一劳动时间生产出更多的商品。但足,就交换价值来说,由于等价交换,所以并没有价值增殖。 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中,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因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在商品进入流通以前就已经决定,流通不过是把商品价值表现为商品价格,因此价值是流通的前提,不是流通的结果。 在商品流通中,商品形式的变化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把欺诈和掠夺等情况排除在外,在供求平衡的情况下,抽象地考察商品流通,那么只是一种使用价值被另一种使用价值代替,发生的只是商品形态的变化,即商品的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再由货币形式转化为商品形式。这种形式变换并不包含价值量的改变,不会产牛剩余价值。 总之,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在流通中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②不等价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 第一,商品的高价出卖和低价购买不产生剩余价值。在市场上,商品所有者与商晶所有者相对立,他们各自持有自己不需要但别人需要的物品,他们只能对自己的商品有权力,此外并无特权。假定卖者有某种无法说明的特权,可以使自己的商品在其价值以上出售,取得了加价的好处。但是,当他当了卖者之后,又成为买者时,原来作为卖者赚来的钱,义会因为作为买者而失去,互相抵消。相反,若低价购买,作为买者占了便宜,但在作为卖者时又会失去原来赚的钱。“因此,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而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来说明,也不能用买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 第二,只买不卖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假若有一个只消费不牛产,只购买商品而不出卖商品的阶级存在,总是以高于商品价值来不断购买商品。存在这样只买不卖的阶级,必须有一个前提:“这个阶级不断用来购买的货币,必然是不断地、不经过交换、白门地、依靠任何一种权利或暴力,从那些商品所有者手里流到这个阶级手里的。”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即使是高价出售商品卖给这个不生产阶级,那也只不过是生产者把被无偿夺去的货币,较多些收回来一部分而已,是不会产生剩余价值的。 第三,狡猾者的欺骗也不能生产剩余价值。假若有人可能非常狡猾,总是使他的其他同行无论如何也报复不了。这样,他可以大获其利。但从整个社会来看,这只不过改变了商品价值在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分配而已,流通中的价值没有增大一个原子。一方的剩余价值,是另一方的不足价值,一方的增加,是另一方的减少。流通中的价值总量不管其分配情况怎样变化都不会增大。 总之,“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2)资本又只能在流通中实现,即剩余价值的实现是在流通领域。 “流通是商品所有者的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关系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反映出来。只有包含剩余价值的产品在流通中卖出,产品的价值才得以实现。这个时候,生产商品的剩余价值随价值的实现而得到实现。另一方面,剩余价值生产离不开流通过程,即购买生产资料和为劳动剩余价值生产做准备。因此,资本的产生必须以流通为条件。在流通以外,商品生产者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商品所有者只同他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从他和他的商品价值之间的关系看,这种关系只是他的商品包含着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量的劳动量。这个劳动量表现为价值,而价值通过货币表现为价格。但是,商品生产者只能由自己的劳动形成商品价值,而不能创造进行增殖的价值。他的商品凝结了多少社会必要劳动,就表现为多少价值,不会增加价值。 货币到资本的转化,必然在流通领域中,又必然不在流通领域中,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所以,可以说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然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