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1)议程设置理论
议程设置理论是由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在其1972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中提出的一种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假说。他们发现,在选民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换言之,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议程设置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人手,重新揭示大众传媒的有利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议程设置理论”中所包含的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把西方主流传播学长期以来力图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人们面前。
(2)议程设置理论的发展
在麦库姆斯和肖发表论文提出“议程设置功能”假说之后,该理论逐渐引起传播学界的广泛关注,得到更深的发展。
①“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学者们提出“0/1”“0/1/2”“0/1/2…N”三种机制,认为传媒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顺序所给予的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作的判断。
②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深入的研究。韦弗根据1976年的调查结果提出,公众的“议题”在本质上是受到传媒“议题”的影响的,但公众的“议题”也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个人议题”“谈话议题”“公共议题”。
③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麦库姆斯和肖是把报刊、杂志、电视作为一个总体来考察的,其后的许多研究则将不同的媒介加以区别。韦弗等人在调查中发现,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期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较大,而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
④将“议程设置功能”与受众的不同属性相结合。如: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的影响越大;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越大,受媒介的影响越大;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等。
(3)新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的变化
传统议程设置理论诞生于以报纸、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为主要媒介的时代,而网络中多元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权的泛化,使受众的自主性和互动性大大增强,使传统媒体中议程设置理论的基础被打破,新的传播模式中议程设置理论发生了改变。
①从议程设置主体看,传统媒体主导议题、受众被动接受的局面被打破,议程设置主体变得多元化。
②从议程设置内容看,新媒体因渠道的丰富性、发言主体的众多性、涉及话题的自由度,更容易形成广泛的多样化议题。这种大众性议程设置对传统媒体的权威性议程设置构成了强烈冲击。
③从议程实施过程看,传统媒体的绝对主导受牵制。由于网络媒体的多元化和互动性,传统媒体的单向度信息传播在网络上变成多向度互动性的信息传播,由于网民往往有不理性和情绪化倾向,相对传统媒体,议程进展常难控制。
④从议程设置效果看,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实现受到掣肘。网络时代受众广泛接触不同甚至对立的信息,更有利于独立判断,不会轻易受传统媒体设置议程的影响。
此外,互联网的出现虽然使得传统议程设置理论的一些基础性假设面临新的理论挑战,但也因此为议程设置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如“议程融合”理论的发展等。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