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分析题
材料:
慢慢老去的故乡
牧云
人们常说,城里是农村人的梦想,农村是城里人的精神家园。可是,我的家乡就像我们的乡亲一样,年复一年地老去。
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田野依旧平静,炊烟依旧袅绕。除了平坦的乡村道路延伸着一些希望,其他的都早巳定格在记忆里。
我的故乡在湖北黄冈,坐落在倒水河畔,是著名的老区。那里远离都市,是一个被现代文明遗忘的角落。群山环绕的故乡被高速公路、铁路抛在一边,更不用说机场了。千百年来,人们或吃田地的出产,或靠一门手艺走村串户,或从事服务业,或在小型企业做手工活,养活着穷二代、穷三代。
老家有百多户人家,胡同连通,鸡犬串户。老屋的一条巷子十二户屋连屋,脊连脊。当年,人们吃饭的时候聚在某一家门前,尝“百家菜”;哪家有红白喜事,大家纷纷自愿帮忙,那叫一个壮观。月儿升起了,竹床、藤椅、小凳搬到一块,劣质烟点燃了,一壶茶,几瓶水,天南海北地唠。小孩们则捉迷藏,从第一家一直藏到最后一家。月儿西斜,在大人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里,不知疲倦的孩子们才依依不舍地散了。
如今,这条巷子只住着一个独身老人,今年七十多了。其余的都搬家做了城里人。有两间屋子因年久失修、雨水冲刷倒塌,其余的被铁锁封存。走在巷子中,满眼残破、衰败,连鸡犬猫都不见踪影。
新房子很少,穷二代、三代们把从城里挣的钱还给了城市。
村里少见青壮年,他们纷纷到城里打工去了,家里有大事才回来。女孩子开了眼界,宁可嫁给老头、多婚头、残疾人,甚至做二奶,也要保留城里人的身份。只有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守着祖传的家业。晚辈给年迈多病的老父老母雇来保姆,给田地请来小工。一句话,不差钱,缺的是宝贵的时间。农村的扶贫款项很多,合作医疗也很完备,但是老人缺的是在身边尽孝心的孩子。
小学荒废了。斯壁残垣,荒草藤蔓,紧锁的木门。也不知道没有玻璃的窗户里,除了藏着我儿时的回忆之外,还有什么宝贝物什。随着孩子自然和非自然的递减,农村学校大都被并到乡镇里了。孩子在家门前上学的时代就这样远去。
村子旁有一个工厂,曾经机声隆隆。这里加工的半成品源源不断地送往武铜。能够到厂里做工是青年人的梦想。他们能够拿一份不错的薪水,每年还有几次去武汉的机会,的确让人眼馋。现在,这里已经办成了榨坊,虽然仍有机器声,但没有当年旺盛的人气。
走近田野,澄澈依旧,碧绿依旧。虽然种植的面积与重点有些不同,但不外乎还是那些品种。欠缺和遗憾却太多了。水间鹭鸶呢?田埂上的王八、水蛇呢?塘梗上的桑葚、梧桐籽呢?望着绿得有些沉寂的田野,我怅然若失。
乡间还有保留了数十年的行当,那就是货郎、赤脚医生(兽医)。自行车是主要的代步工具。只有在年关,摩托、各种小汽车才会多起来。
在跟村支书的聊天中得知,虽然党的富民政策好,但青年人习惯了做城乡之间的候鸟,不愿意在老家生活。可喜的是,本村有一个叫二狗的青年,在外打工十多年,积累了千万身家,近来准备回乡投资创办绿色家园公司。他计划承包部分的山和坡,逐年改良山林品种,以山荼和意杨林为主。扩建山间公路,增挖鱼塘鱼池,并新建体闲餐厅、宾馆和体育娱乐场馆。二狗的计划提起了我的兴趣。也许,像这样的有志青年才是农村的希望,他们的投资能够给家乡注入活力,使古老的乡村焕发出无限生机。
(选自《散文百家》,2013年7月)
问题:
问答题
材料: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曾经因为上课,我总是很困惑、很苦恼。每节课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四十分钟的课堂里我似乎总是在不停地赶呀赶。可是,一节课辛辛苦苦下来,并不见得学生喜欢,也不见得有成效,甚至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都不能集中,有小声说话的,有玩小东西的,有看课外书的……
后来,我在不停地自我反省,找原因找对策。我设计准备的课,问题到底在哪里?我真的按照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的接受水平,学生的兴趣点入手的吗?我有随时跟着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情感在讲吗?我的课,我的内容,有贴着学生的心进行吗?
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不得不去思考,也许真的是有反思才能有所触动、有所改进。慢慢地,我不再盲目地去备课设计内容了,不再想当然的认为是学生需要的、学生喜欢的了,而是课前课后多和他们接触,试图去了解他们,听听他们的声音、他们的想法,再翻阅大量的教学资料,请教富有教学经验的老师,然后再结合这些真实的信息来收集资料准备一节课。在这期间,尤其使我改变最大的是,我上课不再就是为了完成教案,呈现完设计好的课件,而是给了自己更多可以灵活变通的时间和机会。于是我的注意力不再只关注教案进行到哪里,课件展示到哪里了,而是更多关注学生听到了哪里,接受了哪些,还需要些什么。有时,甚至为了解决学生课堂上的疑惑或进行最有效的引导疏导,我宁可删减或放弃本来安排好的内容。尤其,有时为了处理学生课堂上的突发状况(比如有时课堂上分心、做小动作、情绪的低糜沮丧等),我会把教学内容及时做个调整,临时增加很多本来没有准备的题外话,比如根据当时的状况、当时的需要,我会选择不同的内容和他们聊聊。有时和他们说说人生,谈谈我自己的经历,讲讲我的童年、我的学生时代的生活等等。有时则是选一两个故事来讲。学生们最喜欢听我讲故事了,故事往往都不长,有动物界的、有人类的,有远古的、有身边的,但他们喜欢在小小的故事中去思索、去反复回味、去学会成长。而我发现这个时候学生们的眼神也是最专注的,表情也是最宁静的。
语文教学也许就是这样,当你不再刻意给自己框一个架子时,你才会更接近真实、接近语文本质,你才会发现自己原来也可以轻松自如,潇洒应对,而结果往往也是让自己有更多惊喜的。因为我发现每次再走进教室时,学生眼中有了更多的期待和喜悦。
原来得到这一切其实并不难,只要你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会,并让自己的心贴着学生的心走,那么课堂教学就会在心的沟通中得到很好的成长、很好的收获!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老师的教学行为。
【正确答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老师做到: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 材料中,老师的教育行为体现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和终身学习。 (1)爱岗敬业要求教师要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对工作高度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认真备课上课,认真了解学生。材料中老师在看到自己上课存在的问题以后,去思考和反思,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想法,结合真实的信息资料认真备课,上课的时候关注学生听到哪里,接受哪些,还需要什么,体现了爱岗敬业的相关要求。 (2)关爱学生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保护学生安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材料中老师上课的时候不再只注重完成教案,呈现设计好的课件,而是关注学生,并且为解决学生疑惑和学生关注的问题,增加了很多题外话,体现了关爱学生的相关要求。 (3)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启发学生创新精神。材料中,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仅仅教授课件内容,还会在课堂上增加人生经历、故事等,使学生回味故事,学会成长,体现了教书育人的相关要求。 (4)终身学习要求教师不断累积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材料中教师在看到上课教学问题后,通过自身反思,寻找对策,了解学生,请教经验丰富的老师,重新创造自我,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体现了教师终身学习的要求。 总之,材料中的老师遵循了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