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包括待遇水平、制度成熟水平、基金运作水平、管理水平。社会保障水平主要受到下列因素的制约:
(1)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
一国或地区所能提供的经济资源总量,作为社会保障支出的最终来源,其规模必然从根本上制约着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主要从生产力水平、劳动生产率、国民收入及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等方面表现出来。社会保障的实践表明:经济与社会保障的相互关系是十分复杂的,经济因素决定社会保障制度与水平;而社会保障制度一旦产生,就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其发展也会反过来影响经济,二者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2)政治、社会结构
政治的因素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及社会保障水平会产生影响。西方国家多党竞争的政治制度使得各党派为了争取选民的支持而承诺较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社会保障水平攀升的“登台阶”效应。社会结构对社会保障也产生影响。例如,我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造成社会保障制度的分割和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较大差异。
(3)制度年龄和人口结构
制度年龄是指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时间长度,一般来说,制度年龄越长,社会保障水平越高;反之,社会保障水平越低。社会保障水平与一国的人口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伴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龄化趋势,社会保障水平将不可避免地抬升。
(4)历史、人文等特殊因素
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受到本国独特的历史、人文因素的影响。例如,“福利橱窗”式的福利国家在北欧瑞典建成。是因为瑞典长期选择一种独特的“混合主义”的经济政治模式,宣扬政府对于社会生活的予预与政府责任;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创伤,导致人们普遍要求一种稳定、安全的保障制度与“心理环境”;而且,富足小国的特殊国情。也使之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