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题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籀、篆、隶书、草书,直至演变为今日通行的楷书。几千年来与时俱进,一脉相承,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问答题 2.甲骨文
【正确答案】甲骨文: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答案解析】
问答题 3.金文
【正确答案】金文: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其铸刻文字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凹人的阴文,称为款;一种是凸出的阳文,称“识”,全称“款识”或“钟鼎款识”,故青铜器铭文又称“钟鼎款识”或“彝器款识”。金文在商代即已存在,西周时期兴盛,东周时期式微,秦汉以后结束。
【答案解析】
问答题 4.
【正确答案】籀:古代的一种字体。中国春秋战国时流行于秦国,今存石鼓文是其代表。亦称“大篆”。
【答案解析】
问答题 5.
【正确答案】篆:又称为“篆书”,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称为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 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统一天下的文字,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答案解析】
问答题 6.隶书
【正确答案】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答案解析】
问答题 7.草书
【正确答案】草书:是汉字书法中的一种手写字体风格,因字迹潦草而得名。它出现较早,从汉代初期,书写隶书时有时“草率”地书写而形成的。到唐朝时,草书成为一种书法艺术,因此演变成为“狂草”,作为传递信息工具的功能已经减弱,成为一种艺术作品。
【答案解析】
问答题 8.楷书
【正确答案】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画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