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语文课堂上,有几只蝴蝶飞进教室,学生顿时乱作一团,有的同学索性离开自己的座位去扑蝴蝶……教室里恢复平静后,一班的陈老师灵机一动,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让同学们讨论刚才扑蝴蝶的经过,并将其写成一篇作文。听到陈老师布置的这一任务,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彩。良好的教学效果使陈老师备感欣慰。
    二班的杨老师面对类似的情境则是板起面孔、维持纪律,让学生回到座位上,继续原来的教学。因为杨老师觉得放弃原来的教学内容,就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而学生却余兴未止,仍沉浸在刚才的氛围中……
    问题:
问答题   评析两位老师的做法。
【正确答案】

①陈老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和教师的教育机智。

陈老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陈老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重结论更重过程”的教学观。在出现课堂问题时,陈老师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将问题与新的教学任务相结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陈老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教育机智。陈老师面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迅速而正确地进行了判断,随机应变,采取了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发挥了教育机智。

②杨老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以教育者为中心”和“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观。

杨老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以教育者为中心”的教学观。杨老师的做法强调了教学是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没有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杨老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观。杨老师的教学按既定的教学过程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更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忽视了教学过程的生成性。

【答案解析】

问答题   教师应如何对待课堂生成的资源?
【正确答案】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创新的。教师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待课堂生成的资源。

①教师应发挥教育机智,抓住教育契机。当学生的体验与认知不同时,正是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契机,教师应充分发挥教育机智,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善于改变原有的设计,因势利导,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②教师应尊重鼓励学生参与生成过程,共同开发课堂生成的资源。教师捕捉教育契机后,应给学生创造充分参与的机会,共同讨论,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潜能。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