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我国出版业转企改制的路径及其影响。
(1)出版业转企改制的路径
① 为了推动出版社的改革,开创地方出版工作的新局面,1984年6月21日至27日在哈尔滨召开了全国地方出版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上,第次比较系统地讨论出版社的改革,正式提出要使出版社由单纯的生产型逐步转变为生产经营型;适当扩大出版单位的自主权:出版争位要实行岗位责任制:出版行政部门要做到“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搞活”。这些要求,对出版体制改革起了推动作用。
② 经中宣部批准的文化部党组《关于地方出版工作议的报告》(1984年9月25日)指出,“认真地有步骤地进行出版工作的改革,是当前各个出版单位的当务之急。”“报告”提出以下主要要求:
a. 适当扩大出版单位的自主权,以提高出版单位经营的主动性。书店和书刊印刷厂都是企业单位,绝大部分出版社现在是事业单位,实行企业管理,都要做到奖励基金、福利基金的提取同利润挂钩,要使出版社由单纯的生产型逐步转变为生产经营型。
b. 出版社编辑部应当建立联系奖惩的考核制度。要实行岗位责任制,要规定先进合理的定额,超额给奖;同时实行若干以提高图书质量为主要考核内容的单项奖。要敢于给贡献大的知识分子以较多的收入。要把编辑人员的积极性引导到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书籍质量上来。
c. 把解决出书慢、买书难作为出版工作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出版、印刷、发行、物资、科研等各个环节 的改革,要互相配合,同步进行。要上下左右一起动手,千军万马(全民、集体、个体、编印发各环节)齐上阵, 进行综合治理,力争缩短出版周期、增加图书供应。
d.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当前要特别注意克服在知识分子政策和按劳分配等问题上的“左”的思想的影响,克服各种不适合新情况的陈旧观念的影响。把整个改革的共同要求同出版工作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使新的办法在实践中逐步趋于完善。
③ 两次局(社)长会议对出版社改革的讨论。1985年4月3日至4月12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出版局(社)长会议,总结了出版改革的经验,讨论了出版改革的指导思想,深化了对出版改革的认识;还就发展出版事业和加强出版管理的一些重要问题交换了意见。1986年11月,在南宁召开的全国出版局(社)长会议的主题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创提高图书质量的新局面。
④ 指导出版社改革的第一个文件。1988年5月6日由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出的《关于当前出版社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新时期关于出版社改革的第一个文件。“意见”提出,“在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出版社必须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使出版社既是图书的出版者,又是图书的经营者。为适应这种转变,就需要积极而又稳妥地对出版社原来的体制,包括领导体制、经营体制、管理体制、 人事体制、分配体制等进行改革,以提高出版社的应变能力、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这是在当时主客观条件下,对出版社改革可能提出的主要的和全面的要求。其核心内容是要求出版社在历史性转变中,把图书的出版与经营统一起来。
⑤ 党的十四大以后,在1992年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提出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出版体制,以及相应的推进出版改革和加强宏观管理的要求。
(2)出版业转企改制的影响
出版社转企改制是出版业、新闻业、网络传媒与影视业相互融合并最终产生传媒巨头的开始,出版业转企改制影响如下:
① 出版社转企改制是社会主义思想宣传领域的直接需要
在思想宣传领域受到严重挑战的形势下,我国的有识之士,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在这一领域进行改革,升级改造原有的体制。在新的体制内,生产出代表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的并且有创新精神的文化产品,将我国的思想宣传阵地也变得多姿多彩,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将宣传工作做得比西方更好。
② 出版社转企改制是出版领域的经济需求
出版社落后于时代的经营体制,必定导致其经营方式的落后、经营手段的匮乏、市场竞争力弱。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是企业化。将经营性的事业制度转变为企业制度,完成国有资产经营授权,尽管资产所有权没有任何变化,但将出版社变身为市场经济的弄潮儿已成为可能。
③ 出版社转企改制是吸引优秀人才体制上的突破
转企改制后,人才的自由流动,使得出版社的思想得到了真正解放。当各种外部带来的新鲜思想不断冲击原有的思维惯性,使出版社的决策层观念得到更新,变得开放。当开放的思想做出适合市场的决定,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时,就会就进一步产生广纳贤能的动力。最终,当广纳贤能成为企业的经济需求时,人才招募的各种弊 端也就不再有存在的土壤,出版业也获得了良性循环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