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你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在今天能否作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指导思想?简述理由。(厦门大学2002研)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比较优势理论在今天仍然可以作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指导思想,只不过需要用动态的观点来看比较优势理论,并以此来指导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理由如下: (1)比较优势动态性的理论表现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是“比较优势论”。人们普遍认为,居于经济学主流地位的“自由贸易”思想,是以静态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而主张国家保护的德国历史学派才主张“培养动态比较利益”。实际恰恰相反:比较优势或者比较利益,从来就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不存在什么“静态比较利益”。只不过在具体问题上,人们一般要从现实存在的比较优势出发,并且有意无意地,主动被动地,把它长期化,固定化而已。 ①在亚当.斯密的“绝对比较优势论”中,就承认比较利益的动态性。他把绝对优势分为两大类,即自然优势和获得性优势。其中,获得性优势包括资本和技术因素的作用,因此绝对优势应该是动态的。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论”证明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可以根据相对优势进行交换,双方获利。 ②H一O一S模型以资源禀赋理论为基础指出,一个国家应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稀缺要素的产品。通过国际自由贸易可以使生产要素得到有效配置,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可以促使“要素价格均等化”,并影响产业布局,这当然是动态变化的过程。 ③里昂惕夫发现美国进口资本密集产品而出口劳动密集产品,与美国资本充裕而劳动稀缺的现实不符。对里昂惕夫悖论的解释是:美国熟练劳动比较充裕,所以出口大量熟练劳动型的产品,这可能是最初的“人力资本”概念,这就使比较优势更加显示其动态性。熟练劳动和人力资本,都是后天培养并可较快形成的。 ④在微观理论方面,体现比较优势动态性的是产品周期理论。处于创新期的新产品,实际上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进入发展期,即变成技术资本密集型;进入成熟期变成资本与熟练劳动密集型;进人衰退期基本成为一般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地也随着产品周期变化而从技术创新的国家向其他国家转移,决定了国际贸易的走向。 ⑤巴拉萨在1979年提出外贸优势转移假说,假设各国外贸结构和比较优势会随生产要素积累状况而迅速改变。他把世界分为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中国印度东盟等各个阶梯,比较优势可以逐级替代。他的动态产业升级国际分工模式与东亚地区的“雁形发展模式”相似,强调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和某种生产要素快速积累之间的动态联系。 但实证分析证明,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难以升级。于是,争论就转到了:如果市场经济不能够自动促进比较优势升级,那么国家保护是否能够促进?或许,效果更坏?这才是“经济自由主义主流派”和非主流派争论的焦点。 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自由贸易论者主张以现存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代表的是发达国家,特别是处于世界经济领导地位的“霸主”的利益,他们有意识地淡化比较优势的动态性;保护主义者代表发展中国家利益,特别是那些具有发展潜力和欲望的,处于赶超发达国家时期的发展中大国的利益,所以强调比较优势的动态性,并且进一步主张国家保护幼稚工业,因为所谓“国际市场经济”,已经被发达国家控制而不利于新的参与者。发展中国家需要依靠国家力量,以关税或进口配额作为工业化起步的暂时措施,而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则根本无法实现比较优势的升级。 综上所述,比较优势理论无论是现在还是在未来都将成为一国制定自己的贸易政策及产业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中国也不例外。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既需要利用市场经济,也需要利用国家保护来促进比较优势的升级。 (2)动态比较优势应该成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指导思想并以此制定相应的政策 ①中国比较优势的变化 按照资源密集、劳动密集、劳动一资本密集、资本密集、资本一技术密集、技术密集和独立知识产权的顺序,详细论述如下: a.1949~1978年中国的计划经济和高度保护主义,虽有布局错误,但完成了国家工业化原始积累的历史任务。1949年中国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是1:9,到1978年达到73。中国拥有了原子弹、卫星和强大的机械加工工业,在1980年独立设计制造了150座的大型民航客机。这是以国家力量创造动态比较优势的结果,成功大于失误。 b.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保护主义首先在理论上被自由贸易理论所代替,中国立足于市场经济,发挥现有比较优势并且有所升级,出口从1978年的95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2500亿美元,外贸占GNP的比重(外贸依存度)从10%提高到47%。两个时期都有自己特定的国内外环境,都有成功和失败,不能以一个否定另一个。但是不同时期的不同政策和战略,表现为互相对立的理论斗争,则是非常明显的。 ②制定的政策措施 a.制定政策使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向劳动一资本密集型发展 中国现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化背景下,面临严重挑战。劳动力竞争优势不仅是低工资,而且是与资本,技术和知识产权结合的程度。熟练劳动与资本配合,就成为劳动一资本密集型,这类产业应该成为中国比较优势升级的基础。 b.制定政策使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 有先进技术创新,有独立知识产权,主导行业技术标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中国企业势所必争,绝不能够满足于为外国公司加工装配。中国从一般劳动密集型升级,到熟练劳动,资本密集,到技术密集,继续发展比较优势,遇到国际资本的技术品牌垄断。中国对7个产业(程控交换机、数控机床、芯片、软件、钢铁工业、轿车)的技术创新战略研究,发现合资外方给我们的技术,是成熟期、开始衰退的技术。以市场换技术,根本不可能培养自主开发能力。 c.以国家力量扶植战略产业 目前的“全球化理论”,把新经济和全球化的主体,片面归结到企业,特别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逻辑上消解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实际上,新经济和全球化的参与主体,不仅是企业与个人,更重要的是国家和民族,甚至是国家集团如欧洲联盟,国家联盟如各种自由贸易区。 否定比较优势的动态性,片面主张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交换,在实践上危害极大,在理论上也是错误的。把过分竞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度垄断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放在一起讲“比较优势”,在理论上叫做“虚假前提”,非常荒谬。两种产业的动态价格曲线,类似于国内“工农业产品价格差”,农业的垄断程度没有工业高,所以总是跌价趋势,工业品是涨价趋势,或者降价的速度没有农产品快,因此,垄断程度低的产业总是处于相对不利地位。 总之,中国相对劣势的产业是:高技术,部分资本密集产品,如化工、航空航天产品、先进技术装备,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产业,必须作为长期动态比较优势培养,盲目迷信市场自由竞争,将永远是劣势。中国作为政治独立的世界大国,必须同时走两条道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将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利用国家力量支持大企业,长期扶植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战略产业,这是发展和创造动态比较优势的两条并行不悖的道路。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