赈济是指以实物(主要是食粮谷米)或货币救济蒙灾百姓和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以保障其最低限度经济生活的一种制度,多由朝廷官府或政府举办。赈济作为一种重要的救荒政策,开始是适用于灾年,后来发展到在每年青黄不接之时,也开仓赈济饥民。赈济制度下的社会保障实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建立后备仓储,赈谷救荒
建立后备仓储,赈谷救荒,历朝都非常重视。仓储制度是古代社会保险的雏形或萌芽,也是中国古代原始社会保险的重要标志。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开始以粮食储备之策,赈济饥民。周朝已建立各级后备仓储,到战国以后逐步形成一套仓储制度,魏有“御廪”,韩有“敖仓”,汉代已设有备荒赈济的“常平仓”,隋朝设“义仓”,宋朝设“社仓”。其仓存基本上是庶民缴纳的粮食,供灾年时开仓赈济之用。
①“委积”字面上的解释,就是积蓄的意思,少量为委,大量为积,也是中国古代后备仓储制度之一。
②常平仓是中国古代仓储制度之一,其是以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价而粜,以便民。至此,古代仓储制度才算正式确立,这也是官府赈籴(粜)的开始。
③义仓是中国古代一种实物形式的仓储制度,这种制度起源于汉代,是指民众自行集资,为荒年提供救济。
④广惠仓也是中国古代实物形式的后备仓储制度,以赡养社会老幼为其职能。
赈谷救荒,通常有两种形式:第一,由地方建立粮食储备,并设置专职管理人员,一旦遇灾,则开仓赈济饥民。第二,由朝廷建立并直接掌握的粮食储备。
(2)赈银救荒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小商品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以谷赈民救济灾荒的政策因为不便于商品流通,而且难以适应灾后的不同需要,于是出现了赈银救荒之法。赈款的发放除了以年龄为标准外,还有的以家庭人为标准,还有的以户为赈济单位。这种以货币形式赈济灾荒更具有现代社会保险的特点。
(3)工赈救荒
工赈是指国家选择灾情最严重的地区,开工(如整治堤防、修筑道路等)施赈。它以结算民工工钱形式发放赈款,救济灾民。工赈形式规模较大,赈济面广,是典型的古代社会保险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