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案例所描述的现象可以用“公地悲剧”理论来解释,其原因如下:
野牛对于早期的拓荒者来说属于公共物品,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如果某种物品同时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种物品无疑就是纯公共物品,如果某种物品只存在一个特征,可称其为准公共物品或准私人物品,即混合品。野牛在这里就属于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一般具有“拥挤性”的特点,即当消费者的数目增加到某一个值后,就会出现边际成本为正的情况,而不是像纯公共物品,增加一个人的消费,边际成本为零。准公共物品到达“拥挤点”后,每增加一个人,将减少原有消费者的效用。这种现象可以用“公地悲剧”理论来进行解释。
公地悲剧常用来分析公共物品、公用资源的过度使用而造成的资源枯竭、公共物品的破坏和浪费等问题。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从而造成资源过度使用和枯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界定产权的交易成本太高)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是必然的结果。
从图a和图b中可以看出,当捕猎数量取Q1时,捕猎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此时捕猎的总收益与总成本之间的差值最大,且为正值,根据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可得出,当把捕猎数量控制在Q1时,可以取得最优的捕猎水平和最大的社会净收益,分别是Q1和E。
从政策分析的六步骤出发:
第一,对本问题的情景进行分析,初步界定此为准公共物品的供给管制缺乏所导致的公地悲剧事件;
第二,通过分析,确立了消除公地悲剧的政策目标;
第三,针对这个政策目标提出“蛋糕说”和“管制说”两种方案,“蛋糕说”就是增加公共物品的供给,把蛋糕做大,在本案例中,可以由政府出面建立大的养殖场,收购猎人捕捉的野牛,通过圈养的方式,在不改变牧场面积的前提先,提高牛的产量,最后再通过各种途径分配到猎人手中。“管制说”是指明晰野牛的产权属于国家,个人不得随意捕捉野牛,根据分析和统计,估计出野牛的总共数量,再统计猎人的数量,在保证生态平衡和野牛得以繁衍的情况下,取如图a和图b中所示的最佳的捕猎量Q1,对每个猎人捕捉野牛的数量进行配额,对于过多捕猎的猎人进行行政处罚或者征收高昂的税收。
第四,对这两个方案进行前景和后果的预测,“蛋糕说”可以增加牛的产量,提高猎人的生活水平。“管制说”能维护当地的生态平衡,防止公地悲剧的发生。
第五,比较两个方案的优劣,猎人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更多的皮革和牛肉,“蛋糕说”不仅可以提高牛的产量,而且实施起来比较容易,猎人的积极性较高。“管制说”虽然可以保证生态平衡,但是不能保证猎人所需皮革和牛肉的数量提高,并且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对野牛数量的预测会存在一定偏差,而且征税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性。因此认定“蛋糕说”这个方案比较可行。
第六,等到方案实施后,再对其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估,汲取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