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给定相关图文资料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升合作与表达交流能力,图文资料分析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3.通过对本节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热情,预测家乡城市化的发展动态,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城市化的概念和标志
难点:城市化的标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春天里的故事》,提问学生,在歌曲中的听到的故事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并点评后,再次结合多媒体,在歌曲的基础上播放深圳的变化图片,通过小渔村和高楼大厦的强烈对比导入课题——《城市化》
(二)新授
1.城市化概念
展示关于深圳的三个材料
(1)深圳在1980年、2000年和2020年不同时期的照片;
(2)深圳地区的面积和常住人口的变化;
(3)深圳非农业用地和耕地面积的变化;
通过地理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得出深圳40年发生了哪些变化。从全面的结论中归纳出该变化的三个角度,总结得出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城市化,进而得出城市化的概念。
2.城市化的衡量标志
利用讲授法,在学生理解城市化概念后,通过自足阅读课本,明确城市化的标志,紧接着老师讲授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三)巩固
(多媒体展示2.17)提问学生:从图中1985年到200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有什么特点?提示学生可以从城市总体数量、等级大小及分布等方面作答。
(四)小结
教师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五)作业
收集自己家乡近20年关于地域和人口的相关数据,通过数据对比,研究自己家乡的城市化发展情况,思考背后的动力是什么。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