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知与行,孰难孰易?
“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是个千古难解的哲学命题。古往今来的先哲、学者在这个问题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尚书》提到“非知之艰,行之维艰”;而《孟子·尽心》和孙中山先生亦明确提出了“知难行易”。但究竟是“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呢?
在求知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会认为“知比行更难”。思想家王夫之秉承“行先知后”的理念;孔子老迈,有韦编三绝之毅力;庖丁解牛,凭十九年锋刃之神技。知行是密切相关的,人类的行为也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要达到目标,不仅需要“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责任感,而且需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勇气,更需要“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毅力。爱迪生的数万笔记和实验造就了电灯的发明、孙中山潜心革命之学而成《治国方略》;知,只有长期艰苦探索才会小有所成,因而可以认为知比行显得更难。
不过,凡事均有两面性,不可绝对而论。王阳明曾经谈到,良知乃本心所固有,对于为人处世的一些基本道理,对于一般的佛理道德,这些都是我们本身所知,难就难在一个“行”字上。人心的懈怠、外在环境种种的限制以及变数,都演绎成了行难更甚于知难的情况。孟子言日“虽有智慧,不如趁势”;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许久之后,原子弹的发明才成为现实,因此很多人抱持“知易行难”的观点也不能说为过。
在我看来,“知难行易”和“知易行难”这两种貌似水火不相容的提法在不同的条件下都正确。但是,具体地说,对于一般浅显易懂的“知”而言,的确是“知易行难”。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痛恨贪官污吏,但一旦大权在手又想洁身自好是难之又难的;而对于关乎人生与自然规律的至理而言,又的确是“知难行易”,以至于难到“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程度。而对于掌握了人生与自然规律的至理的人来说,依道而行简直就像呼吸的本能一样须臾不可离。
关于“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的话题,也许我们不能为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中国文化历来的传统是“百家争鸣”的模式,但言有尽而意无穷,个中意蕴全靠个人感悟而发,老子的那句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还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