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抗战后的“第三条道路”。
(1) “第三条道路”的出现
国统区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报刊的出现,是国共两党激战之际新闻界出现的一个重要现 象。所谓“第三条道路”,就是既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又反对共产党的人民政权,试图在中国 实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是一条代表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道路。
早在抗战胜利后不久,国统区就兴起了一股宣传“第三条道路”的潮流,其代表人物中有不 少是民主党派成员。1947年2月国共合作破裂后,《观察》、《新路》等报刊发表了不少鼓吹“第 三条道路”的文章,将“第三条道路”运动推向高潮。在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之后,美国看到国民 党政权已呈崩溃之势,更为积极地扶植“第三种势力”,主张让“自由主义分子”领导中国,因而在 1948年间又出现了一轮规模更大的鼓吹“第三条道路”的宣传声势。对此,国民党当局断然采 取法西斯高压政策予以迫害与摧残,但国民党内部一部分力量借“第三条道路”的幌子来进行政 治投机的图谋。对此,中国共产党组织国统区进步报刊对“第三条道路”进行驳斥与批判。1948 年12月,国民党当局下令査封《观察》周刊,主编储安平愤而离沪去解放区,投身于人民新闻工 作队伍。至此,美帝国主义者寄予厚望的“第三条道路”彻底破产,其宣传活动也戛然告终。
(2) “第三条道路”的作用
抗战结束至1947年上半年,“第三条道路”的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虽然由于对中国革 命缺乏认识,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道路,但中间派要求和平民主、发展民族工商业、美军撤出中国 等,除了和中共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对革命的彻底性和建国目标不同外,基本相一致。因此他们 在反对国民党的内战政策,团结教育广大人民,迫使国民党签订停战协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从1947年下半年起主要是消极作用。1947年下半年起,人民革命力量由弱变强,由战略 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国民党反动派则加紧了对民主党派的威胁和压迫,这时大多数对“第三条道 路”抱有幻想的人逐渐清醒过来,认清了方向,加入人民新闻工作者的行列。但仍有少数人在人 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时候,卖力地呼吁和平,顽固地坚持“第三条道路”,其实质是麻 痹人民斗志,阻挠把革命进行到底,斗争矛头客观上已经指向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堕落为国 民党反动派的帮凶。
(3)“第三条道路”破产的启示
第三条道路的迅速破产表明:
① 要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绝对行不通的。不仅因为帝国主义 和封建势力不允许,日益强大的中国无产阶级也不允许。
② 改良主义是行不通的,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虽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的 一面,但其固有的软弱性妥协性,使其不可能成为强大的、独立的革命力量,更不可能担当革命 的领导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