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材料一 中央领导同志对大学生村官工作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出台这个《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就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规划、政策、体制、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推动这项工作更加健康、有序发展。
材料二 2008年部署开展大学生村官工作以来,全国有200万以上高校毕业生报名应聘,累计选聘大学生村官30万人,目前在岗21.2万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66.1%,党员占57%,女性占53%。
截至2011年底,全国有8.2万名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两委”干部,其中,任村党组织书记的3221人、任村委会主任的1839人;任村“两委”副职的3万人。有3151名大学生村官进入乡镇领导班子,47人进入县直部门领导班子。7537人列入乡科级后备干部,531人列入县级后备干部。
截至2011年底,全国有20万名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其中,留村任职11.3万人,占56%;进入公务员队伍3.1万人,占15.6%;自主创业0.6万人,占3%;另行择业3.6万人(其中进入事业单位2.3万人),占18.2%;继续学习深造0.1万人,占0.6%;解聘离岗自主择业1.3万人,占6.5%。
目前,全国有3万名大学生村官领办、参办致富项目2万多个,总投资60.8亿元,领办、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社6451个,为24.3万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材料三 2010年4月29日,中央组织部下发通知,将5年内选聘10万大学生村官增长为5年内选聘20万大学生村官,仅2010年全国选聘大学生村官就达3.6万名。大学生村官信息灵、门路广、懂技术,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具有引导、扶持、服务、带动的作用。他们可以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结合当地实际,多方考察、全面论证,全方位、多渠道地发展农村经济,比如通过引导扶持能人上项目、与别人合伙上项目,或者自己带头单独上项目等形式,创办高效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或三产服务等项目,利用自己成功的创业实践,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打消他们在创业方面的心理顾虑,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引导他们走上致富道路。
材料四 随着大学生报考“村官”人数的日渐增多,人们开始揣测:大学生当“村官”,究竟是为了寻求前进的跳板,还是真正怀着一颗建设乡村、服务乡村的心?
采访中,大学生向记者表达了他们的观点。中南民族大学大三的尚同学表示:“对我来说,大学生‘村官’的优惠政策,是我选择去当‘村官’的最大原因。大学生服务乡村,有不错的补贴,国家还可以帮着还助学贷款的本息金。任职期间有机会晋升。三年后,能为考研究生和公务员加分。这些优惠政策,给大学生带来很大诱惑。”
“我从小身在农村,那样的环境使我意识到,中国农村的建设需要有文化、有素养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大学生,我觉得我有义务在完成学业之后为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我非常希望自己毕业后能回到生我养我的家乡,成为一名出色的大学生‘村官’。”武汉理工大学新闻系大三男生宋舟说道。
材料五 为了让大学生村官能够安心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江西省于2012年5月31号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意见》,将采取切实措施大幅度提高大学生村官的补贴待遇。除了发放一次性安置费两千元以外,他们的工作、生活补贴和保险费用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年1.8万元提高到2.3万元。在原来大学生村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础上,为他们办理重大疾病和人身意外伤害综合保险。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杨伟东介绍说,在组织前途上的培养也是留人的一大措施。
问题:
问答题 概括大学生村官对促进新农村建设起到的作用。
要求:条理清楚,简明扼要,字数不超过400字。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大学生到农村工作促进了农村干部队伍优化。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打破了人才的城乡壁垒,有效地推动了人才资源向农村的流动和倾斜,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2)大学生到农村工作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大学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普及科学知识,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主动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和市场信息,强化农民的市场意识,把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带到了农村。
(3)大学生到农村工作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农村发生矛盾纠纷后,大学生村官依靠法律知识多、见识广、群众比较信任的优势,积极化解、灵活处理农村的各类矛盾和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
(4)大学生到农村工作促进了农村文明风尚形成。大学生村官观念新、文化高、才艺多。他们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主动开展各项文体活动,破除陋习,弘扬正气,大力倡导文明村风,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带到了农村。
问答题 根据给定资料,围绕国家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的话题,就某一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字数不少于800字。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多措并举让大学生村官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

实践告诉我们,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为农村干部队伍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对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需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使大学生村官更好地、更安心地服务于我国农村建设。
一是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
管理部门要着眼于新农村建设大局,不断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制度,做到既有章可循,又不至于管理僵化。首先要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坚持大学生自觉自愿原则,在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确保把有志向、有热情、有潜力的大学生选拔出来。其次要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和管理,配备优秀的管理干部,通过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再次要建立监督、考核、奖惩机制,健全完善科学的考核体系,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及时给予奖励;对工作业绩较差、工作能力不胜任、村民不认可的大学生村官,经严格考察确认后,予以辞退。最后要设计好大学生村官任期届满后的分流导向机制,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充分落实,保证长期稳定吸引和留住真正热爱农村、有能力的大学生扎根建设新农村。
二是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环境。
首先,新闻媒体应对大学生村官给予更多、更加广泛的关注,通过大力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让大家了解、支持这项工作,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服务农村建设。
其次,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及有关方面要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创建城乡共建、城市反哺农村的有效机制,如建立科技、法律、投资等方面的数据库,设立大学生工作村官创业基金,举办新农村建设论坛等,实现资金、信息、技术的顺畅流通,为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拓展渠道。
最后,各高校要对大学生村官工作予以支持,在智力、人力上为大学生村官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交流、学习和展示平台,帮助推广经验,解决问题,解疑释惑,推动大学生村官制度进一步完善。
建设新农村,人才是关键。但大学生作为农村建设的急需人才,其能力上的欠缺也阻碍着他们知识优势的发挥。如何教育引导大家在思想上扎下根来,集中精力,发挥聪明才智,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有所作为,是今后工作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如何让大学生村官尽快了解农村、融入农村,与群众“打成一片”,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重要问题。如何弥补自身的不足,完善知识结构,将其尽快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都需要通过培训和管理等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