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如何抑制通货膨胀?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1)需求政策
如果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总需求过度膨胀引起的,那么紧缩需求就能取得明显的效果。减少总需求的途径主要有:
财政方面的紧缩措施。①削减政府支出;②限制公共事业投资和公共福利支出;③增加赋税,以抑制私人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支出。但是,财政支出有很大的刚性;教育、国防、社会福利的削减都是阻力重重;增加税收更会遭到公众的强烈反对。
货币政策的紧缩措施。紧缩的货币政策有时并不是指货币存量的绝对减少,而只是减缓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以遏制总需求的急剧膨胀。当然货币当局也可以采用传统的中央银行三大政策工具,限制银行信贷规模,绝对减少货币存量。货币学派更注重货币政策的作用,认为只有将货币增长率最终降低到接近经济增长率的水平,物价才可能大体稳定下来。
(2)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又称为工资物价管制政策,是指政府制定一套关于物价和工资的行为准则,由价格决定者(劳资双方)共同遵守。其目的在于限制物价和工资的上涨率,以降低通货膨胀率,同时又不致造成大规模的失业。收入政策主要针对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
收入政策的形式:①以指导性为主的限制。②以税收为手段的限制。如果工资、物价增长率保持在政府规定的幅度之内,就以减税作为奖励;否则,就以增税作为惩罚。③强制性限制,即政府颁布法令对工资和物价实行管制,甚至实行暂时冻结。
收入政策的缺陷:①如果是指导性政策或税收政策,其效果如何取决于劳资双方与政府能否通力合作。②强制性收入政策会妨碍市场机制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因为市场是通过价格信号来指导生产和要素流动的。如果禁止价格上涨,也就等于取消了资源转移的动力。③如果在价格管制的同时没有采取相应的紧缩需求的措施,公开的通货膨胀就会转变为隐蔽型的,一旦重新放开价格,通货膨胀就会以更大的力量爆发出来。
(3)供给政策
以拉弗等为首的供应学派认为,通货膨胀是与供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货膨胀损害经济的供给能力,而供给不足、需求相对过剩又是引起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货币量过多也是相对于供给过少而言的。因此,治理通货膨胀关键在于增加生产和供给。增加生产意味着经济增长,可以避免单纯依靠紧缩总需求引起衰退的负面效应。
要增加生产和供给,最关键的措施就是减税。减税可以提高人们的储蓄和投资的能力与积极性。同时配合以其他政策措施:一是削减政府开支,争取平衡预算,消灭财政赤字,并缓解对私人部门的挤出效应;二是限制货币增长率,稳定物价,排除对市场机制的干扰,保证人们储蓄与投资的实际效益,增强其信心与预期的乐观性。
改善劳动市场结构的人力资本政策也是供给政策之一,主要包括:对劳动者进行再就业的训练;提供有关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减少对就业和转业的限制,指导和协助失业人员寻找工作;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和技术熟练要求程度较低的部门以扩大就业;由政府直接雇用私人企业不愿意雇用的非熟练工人,使他们得到训练和培养,提高就业能力。
供给学说强调了一向被忽视的供给方面因素,认为治理通货膨胀,特别是滞胀,根本的出路在增加供给。这一主张有其积极意义,但过分夸大了减税对增加供给的刺激作用。从实际情况看,效果并不明显。
(4)结构调整政策
考虑到通货膨胀的结构性,应使各产业部门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从而避免某些产品(特别是某些关键性产品,如食品、原材料)供求结构性失调而导致物价上涨。对此,可以实行微观财政、货币政策,影响需求和供给的结构。
微观财政政策包括税收结构政策和公共支出结构政策。税收结构政策指在保证一定的税收总量的前提下,调节各种税率和施行范围等;公共支出结构政策则指在一定的财政支出总量前提下,调节政府支出的项目和各种项目的数额。降低财政支出中转移支付的比重,增加公共工程等投资性支出,可以扩大就业、增加产出、降低通货膨胀率。
微观货币政策包括利息率结构和信贷结构政策,旨在通过各种利息率的调整,以及通过各种信贷限额和信贷条件的变动来影响存款和贷款的结构和总额,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鼓励资金流向生产性部门,遏制消费。
(5)政策的可信性
可信的、公开宣布的政策,如严格按名义GDP控制货币发行量,可以用较低的产出和就业减少为代价降低通货膨胀率。因为惯性的通货膨胀是以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为基础的。可信的货币政策可以使人们相信,一种意外的冲击不会引起持续性的通货膨胀,从而不会形成预期的通货膨胀。而在已经存在持续性通货膨胀,并且已经形成了通货膨胀预期的情况下,如果人们坚信政府会坚定地采取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则他们就会迅速调整预期,从而消除通货膨胀的惯性,也就是说,这种信念将会“自我实现”。
(6)促进竞争
在竞争性的市场中,任意提价的行为可以受到抑制。因此,他们主张取消或减少对竞争的限制,并采取促进竞争的政策。例如,通过取消对一些部门的政府管制,实行反托拉斯法,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进入障碍等政策来增加国内产品市场的竞争性;通过取消或降低政府对最低工资的规定,限制工会的垄断力量,促进劳动市场的竞争;通过减少各种贸易壁垒,引入来自国外的竞争等等。增强市场的竞争性可能有助于抑制价格上涨,特别是在市场不健全、竞争性差的国家,在这方面可以改进的余地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