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何谓“静因之道”?
【正确答案】一般认为,“静因之道”是战国时齐稷下学士提出来的,最早见于《管子·心术上》。其中说道:“有道之君子,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 所谓“静”,指的是一种主观精神状态。它首先要求做到“无知”,即不怀任何成见;其次,要做到“去欲”,即抛弃主观的好恶;再次,它还要求做到不先物而动,不急不躁,安静自得。所谓“因”,就是要去掉主观成见,遵循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心术上》说:“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又说:“无为之道,因也。因也者,无益无损也,以其形因为之名,此因之术也。”《管子》认为,在认识过程中,主体要舍弃主观臆断,以外物的本来面目作为认识根据,认识要反映外物的真实情况。这种认识方法被称为“静因之道”。 “静因之道”既是稷下学士所主张的一种认识理论和方法,同时也是一种统治术。它要求君主恬愉无为,静观群臣的变化和动作,以驾驭政局。君主不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也不显示自己的欲求、爱好和能力,要让臣下去办事,然后根据臣下的办事能力给予赏罚和确定名分,从而达到以静制动的目的。君主“不言”、“无为”而因臣下之力使之自为,这就是“静因之道”。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