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题

(1) 中国某省政府代表访问新加坡并与当地官员交流, 由于语言相通, 大家聊得很好。 休息期间新加坡官员夸赞中国互联网技术很发达, 比如微信, 在新加坡也有人用。 这时一些中国政府官员就拿出手机要和新加坡官员加微信。 新加坡官员面面相觑, 不知如何应对。
(2) 美国一个教师代表团到中国访问, 访问期间负责接待的中国大学请了几位老师带他们出去玩儿。 在地铁上一位中国老师要把自己的座位让给美国老师坐。那位美国老师表示了感谢后没有坐, 中国老师觉得美国老师是客气, 硬把美国老师拉到座位上坐下。 美国老师一脸尴尬。
请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以上两个案例。 写作时注意相关跨文化交际理论的说明、 同类案例的对比、 以及正确交际策略的提出。

【正确答案】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这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普遍现象。 随着中外交流不断加强, 不同民族相互接触、 融合, 现在我们对不同国家的文化、 习俗多少有一些了解, 但这种了解还不够深入和充分, 以至于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一些让双方尴尬、 无法理解的局面。 那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些摩擦,正确进行跨文化交际? 请看下面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中, 中国官员与新加坡官员一开始的跨文化交际是顺利的。 原因是语言相通。 说明跨文化交际中, 学习对方的语言或者语言障碍的消除能够促进跨文化交际顺利的展开。 而后的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了障碍。 中国政府听说新加坡也使用微信后, 就拿出手机要和新加坡官员加微信, 这一突然的举动让新加坡官员不知所措。
这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最易犯的一个毛病, 即误以为对方与自己没有什么两样。 于是在跨文化交际中, 人们往往按照自己民族文化的习惯与对方交往。
案例中中国政府官员习惯用加微信的方式认识新朋友, 但是没有考虑到新加坡官员是否真的使用微信。 而且也没有考虑到初次见面就要对方联系方式的行为在新加坡是否是没有礼貌的行为。 而中国官员在这些认识上的误区是此次跨文化交际的一大障碍, 也是让新加坡官员不知所措的原因。 另外, 新加坡官员多少对中国人存在一些刻板印象; 而且新加坡与中国同为亚洲国家, 性格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因此在新加坡官员眼中, 中国人往往是内敛含蓄的, 说话比较委婉; 而中国政府官员这次主动要求加微信的行为过于直接, 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 导致新加坡官员面面相觑。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障碍。 障碍之一是人们常常误以为人总是一样的, 从自己的文化角度去揣度其他文化背景的人。
案例二中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但略有不同。 在地铁上中国老师把自己的座位让给美国老师坐。 这是在自己民族价值观引导下做出的行为。 在中国人的价值观中, 怠慢客人是不好的事。 对待远方来的客人要热情, 凡事都安排妥帖, 让客人满意开心, 因此中国大学安排了老师陪美国老师游玩。 而且在地铁上给客人让座也是合乎道理的事情。 但是中国老师没有考虑到美国人只给老年人让座, 如果给年纪不大的人让座, 就说明你认为他老了, 没用了, 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所以那位美国老师表示了感谢后没有坐。 而中国老师觉得美国老师是客气, 硬把美国老师拉到座位上坐下。 因此中国老师在这犯了与上述案例同样的错误: 从自己的文化角度去揣度其他文化背景的人, 把自己的母语文化背景迁移到对方身上, 由此导致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此外这位中国老师还犯了民族中心主义。 民族中心主义就是按照本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他族文化中的一切, 包括人们的行为举止、 交际方式、 社会习俗、 管理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等。 所以当美国老师表示感谢没有坐后, 中国老师认为他是客气, 而且硬把美国老师拉到座位上。 这就是用中国人的观念和标准去衡量异族文化的现象。
有上述案例分析可知,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障碍。 障碍之一是人们常常误以为人总是一样的, 从本民族文化角度去揣度其他文化背景的人。 障碍之二是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与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紧密联系, 因此, 尽管人们知道刻板印象是不可取的, 但是, 完全避免却十分困难。 障碍之三是民族中心主义,即习惯以本民族的价值观衡量其他文化, 以本民族文化的是非标准为标准。 这三大障碍是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冲突的主要原因。
那么我们应如何规避、 解决这些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矛盾呢?
首先, 尊重不同的文化。 这是对待任何一种文化应有的最基本的态度。 在案例一中, 中国政府在提出加微信要求前, 应主动询问对方是否愿意。 如果对方拒绝,也应该尊重对方。 在案例二中, 美国老师表示了感谢, 但没有坐。 中国老师可以询问缘由, 并尊重对方的选择, 而不是硬把美国老师拉到座位上。
其次, 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 需要采取开放宽容的态度。 在上述案例中,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文化冲突, 那么就需要双方都采取宽容的态度, 尊重理解乃至适应双方的文化, 以减少文化冲突带来的摩擦。
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 难免会遇到小摩擦。 大多数情况下, 双方都不是有意的, 知识由于双方文化背景存在差异而造成的一些误会。 从我们自身出发, 当自己无意冒犯对方, 且对方已经明显不快或尴尬时, 我们应该停止冒犯的行为, 并且及时道歉, 说明原因。 同时我们不能以本国的价值观来衡量双方的道德标准, 做到尊重对方。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