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某70层办公楼,平、立面如图所示,采用钢筋混凝土筒中筒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丙类建筑,Ⅱ类建筑场地。房屋高度地面以上为250m,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已知小震弹性计算时,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地震剪力为16000kN,最大层间位移角出现在k层,θk=1/600。
单选题 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时,选用哪一组地震波最为合理
该结构性能化设计时,需要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补充计算,现有7条实际地震记录加速度时程曲线P1~P7和4组人工模拟加速度时程曲线RP1~RP4,假定任意7条实际记录地震波及人工波的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各条时程曲线同一软件计算所得的结构底部剪力见表1。试问: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时,选用下列哪一组地震波最为合理?
表1
P1 P2 P3 P4 P5 P6 P7
V/kN(小震弹性) 14000 13000 9600 13500 11000 9700 12000
V/kN(大震) 72000 66000 60000 69000 63500 60000 62000
表2
RP1 RP2 RP3 RP4
W/kN(小震弹性) 14500 10700 14000 12000
V/kN(大震) 70000 58000 72000 63500
  • A.P1、P2、P4、P5、RP1、RP2、RP4
  • B.P1、P2、P4、P5、P7、RP1、RP4
  • C.P1、P2、P4、P5、P7、RP2、RP4
  • D.P1、P2、P3、P4、P5、RP1、RP4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解析] 根据《高规》第4.3.5条第1款,实际地震记录的数量不应少于总数量的2/3,即7×2/3=4.7,则有实际地震记录不应少于5条;可排除选项A。 弹性时程分析时,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地震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65%,题目中“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地震剪力为16000kN”,则有16000×65%=10400(kN),因此不能使用实际记录地震波P3和P6;可排除选项D。 多条时程曲线计算的底部地震剪力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80%,16000×80%=12800(kN) 选项B:[*], 满足《高规》第要求,故选选项B。 选项C:[*], 不满足《高规》第要求,排除选项C。 (1)表1、表2;(2)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地震剪力为16000kN。 [考点] (1)实际记录地震波及人工波数量的选取;(2)每条时程曲线计算的底部地震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反应谱法计算的结果;(3)多条时程曲线计算的底部地震剪力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反应谱法计算的结果。
单选题 估算的大震下楼层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参与值
假定正确选用的7条时程曲线分别为AP1~AP7,同一软件计算所得的第k层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同一层)见下表。试问:估算大震下该层的弹塑性层问位移角参考值最接近下列何项数值?
提示: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作答。
Δu/h(小震) Δu/h(大震)
AP1 1/725 1/125
AP2 1/870 1/150
AP3 1/815 1/140
AP4 1/1050 1/175
AP5 1/945 1/160
AP6 1/81 5 1/140
AP7 1/725 1/125
  • A.1/90
  • B.1/100
  • C.1/125
  • D.1/145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解析] 根据《抗规》(GB 50011—2010)第5.1.2条第3款,7条时程曲线计算时,可取时程法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较大值。
时程曲线计算结果的弹塑性位移角平均值:[*]
时程曲线计算结果的弹性位移角平均值:[*]
根据题中“反应谱分析得到的弹性位移角1/600,”
根据《抗规》(GB 50011—2010)第3.10.4条条文说明5,
估算大震下该层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
(1)表;(2)反应谱分析得到的弹性位移角1/600;(3)提示。
[考点] (1)时程曲线的选择和应用;(2)注意3条时程曲线和7条时程曲线时的区别。
①《高规》(JGJ 3—2010)第4.3.5条第4款,也有同样的说法,但考题要求采用《抗规》作答,考试中已按指定规范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