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不同历史时期,“左”、“中”、“右”三派报刊在香港新闻事业中的变迁。
(1) 太平洋战争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末
这一时期左派报纸与右派报纸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左派的报纸主要有《大公报》、《文 汇报》、《新晚报》、《晶报》、《香港商报》5种。1948年《大公报》香港版复刊,1948年《文汇报》 创刊。《新晚报》则是《大公报》的姊妹报,创办于1950和年10月5日,一度成为最畅销的晚 报之一。这三家报纸坚持高举爱国的旗帜,政治态度比较鲜明。《香港商报》与《晶报》则属 于“侧面侧面”爱国报纸,比较中性,走的也是大众化报纸的路线,意在争取处于中间立场的 香港同胞。
20世纪50年代香港的右派报纸也有一定影响。国民党于1949年创办了其主要喉舌《香 港时报》,这也是国民党在本土以外唯一的一份党报。《工商日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即为香港举足轻重的报纸,深得从内地逃至香港的国民党旧部人员的青睐,该报的言论还经常被台湾 的广播电台转播。与之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的《华侨日报》、《星岛日报》也是中间偏右的报纸。20 世纪70年代之前出版的报纸中《红绿日报》、《超然报》、《新闻夜报》、《天下日报》、《真报》等,也 都是右派报纸。
由于港英政府当时的立场是抑左护右、亲美拥台的,因而左派报纸常常与港英当局发生冲 突。1952年“三一”事件中的《大公报》案就是一例。1967年香港的“反英抗暴”斗争更使左派报 纸遭受巨大挫折,元气大伤。反英抗暴之前,左派报纸的销量合起来约占香港中文报纸销量的 一半左右。但这次事件之后,左派报纸的销量暴跌,读者也大量流失。
(2)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香港报业
进入70年代后,香港经济开始起飞,大众化报纸发展飞速,“左中右”的报业格局终于被打 破。
自1954年到1977年的20多年间,大众化报纸《成报》办得最为成功。1969年创刊的《东 方日报》,注意到香港读者结构发生的变化,精心经营社会新闻,吸引了大批市民,销量一路攀 升,成为90年代末以前香港报坛的新霸主。《明报》最主要的特色是始终大量报道内地新闻。 《明报》成为仅次于《东方日报》与《成报》两大大众化报纸的香港第三大中文报。
(3) 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香港报业发展迅猛。然而进入1994年,随着全球 纸价上涨,香港报业开始进入衰退期。免费报纸的出现,对于收费报纸产生了非常大的影 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