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回答第 20-22 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 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探究·练习

一、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二、《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从中举一两 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课文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 右铭,并说出理由。

单元介绍

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还要多读熟读,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 名言警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预习提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查找资料,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 时代。

借助注释,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 品味。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 40 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 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问答题

从“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的角度,写出你对《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教学认识,不少于 200 字。

【正确答案】

语文课程是富有人文内涵的课程,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语 文教学应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强化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为一篇议论性说理文言文,其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逻辑严密。文 章通过古代名人经历艰难困苦,磨练个人意志,个人才干增长而担当大任,终成大业的事例论证, 指出贪图安逸享乐必招致灭亡。文章由小及大而谈国事,进一步论证“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一 论点。这对引导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具有重大意义。

在进行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时,教师应明确文言文教学的难度,在教学环节设计 中,注意以下几点教学安排。①教师应根据学情设计恰当的教学导入形式,在激起学生参与课堂教 学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人生道理。②文言文教学应强调读的作用。教师可安排 范读、自读、分组朗读等多种读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理解文本,体会学习文言文的 乐趣,领悟文章深意。③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的教学是“润物细无声”的。教师应在带领学生理解 文本内容的同时,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对文本所蕴含的人生道理进行阐述, 使学生能够快速形成情感共鸣,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能在生活中正确对 待困境,形成于己、于国的忧患意识,不贪图安逸享乐。

【答案解析】
问答题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正确答案】

【参考设计】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认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的观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②过程与方法: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身处安乐之境时应具有忧患意识,而身处于艰苦之境时则应奋发搏 拼的道理,学会正确地面对人生的顺境与逆境。
(2)设计依据
①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 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 所感悟思考”。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容较为浅显,说理性强,学生在了解文章阐述的道理的基础上, 还要学习文章的说理方法,即论证的方法以及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单元介绍对教学也做 出了一定的指导:“学生学习本单元课程,要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③本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本文主要阐述的是要有所成就就会有所磨炼,逆境中更 应具备勇气和力量的道理。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语感以及文言常用语 法的积累,但学生受生活经验限制,对文中所要表达的道理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并未建立完善、正 确的价值观,也不能够在情感上完全树立直面困难、在磨炼中进步的意识,因此把“懂得人处于困 境能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走向灭亡的道理”作为讲解的重点。

【答案解析】
问答题

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则教学方案片段,简要说明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正确答案】

【参考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与能力目标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同学们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卧薪尝胆”“悬梁刺股”“胯下之辱”的故事?这些故事有什么共 同点呢?(明确:成功的道路需要磨炼。)看来大家对这些故事都有所了解,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 孟子的文章,了解他的思想主张,看看他是如何看待生活中的磨炼的。
(二)以读触思,感知全文
1.文章简介,作者简介。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
提示学生在听读时注意读音、停顿、重音、节奏,可用“·”“△”“/”等符号标注。
(2)自由朗读课文,解决文言字词。
(3)再次朗读,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翻译全文。
结合课下注释以及其他资料翻译全文。
(三)讨论探究,深入研读
1.文章开头部分主要叙述了什么呢?
2.这六位古代贤能的人有何异同呢?
(时代不同,经历相似)
3.孟子运用他们的事例想要说明什么道理呢?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炼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
(2)在生活上经受磨炼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3)在行动上受磨炼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4)受磨炼的益处的句子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明确:只有经历了思想上、生活上、行动上的磨炼,才能受到激励,提升自己的能力。)
4.除了这些事例之外,盂子还做了怎样的论述?
(明确: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 外患者,国恒亡。)
5.文章的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点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6.经过刚刚对课文的分析,文章是怎样论证的?运用了哪些手法?
文章开头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摆事实)
这些事例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有重大作用。紧接着就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说明困境能造 就人才的道理。(讲道理)
第二段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正反面)
最后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章正面论述生于忧患,反面论述死于安乐。
(四)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学过今天的课文你有何启示?对你以后的学生生活有什么指导作用呢?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注意引导)
小结:回顾本课所揭示的道理,诵读课文,结束课堂。
(五)布置作业
作业: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并结合社会现实写一篇感悟,题目自拟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