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为了提高初三年级学生立定跳远的成绩,李老师在教学中安排了一次力量练习课(40 分钟)。 力量练习方案的部分内容如表 1:
表 1 立定跳远专项力量练习
练习内容顺序 | 练习组数 | 练习次数 | 备注 |
①负重提踵 | 3 | 30 次 | 增强踝关节力量 |
②快速仰卧起坐 | 3 | 15 个 | 提高腹肌力量 |
③团身跳 | 2 | 10 个 | 提高收腹举腿能力 |
④多级蛙跳 | 8 | 30 个 | 摆臂、蹬伸协调用力 |
⑤跳深练习 | 3 | 10 个 | 锻炼快速跳跃能力 |
问题:
表 1 中的力量训练内容顺序安排是否合理,为什么?
不合理。合理的训练顺序应该是:跳深练习、快速仰卧起坐、团身跳、多级蛙跳和负重提 踵。整个训练的顺序都应该遵循运动负荷递增的原则,并合理安排肌群练习的大小。李老师没有按 照负荷量的递增原则来安排本节课的力量训练的顺序,这就容易导致学生身体疲劳,既而无法达到 理想的训练结果。在运动练习中,人体的大肌群比小肌群耐疲劳,因此一般将大肌群练习放在前部 分进行;同一肌群在同一练习过程中,不能相继出现;团身跳和多级蛙跳的前后顺序是根据在力量 训练的过程中,先有训练量再有训练强度的原则安排的;最后安排负重提踵,符合大肌肉群运动到 小肌肉群的运动原则。
指出练习负荷安排中的问题,并说明原因。
问题:本次的力量练习运动负荷偏大,不适合初三年级学生的练习,违背了青少年身心发 展规律的“阶段性”原则。运动负荷是指人体在运动时身体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它包括负荷量和负 荷强度两个方面。量是指完成练习的数量、次数、组数、时间、距离和重量等;强度是指完成练习 所用力量的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它包括动作的速度、练习的密度、间歇时间的长短、负重的重 量、投掷的距离、跳高的高度等。量和强度是决定运动负荷效果的主要因素。
本次课程中,多级蛙跳练习,本身就是一个强度过大的运动项目,动用的是全身的大肌群,但 是练习次数过多,使运动负荷的量与强度过大,超过了机体适应能力,会适得其反;严重时甚至还 会影响身体健康。因此,身体锻炼负荷的确定要从锻炼者的身心状况出发,逐步提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