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传播中如何正确处理“堵”和“疏”的关系?
(1)危机传播中的“堵”和“疏”
①危机传播中的“堵”
“堵”即信息封锁。在许多公共舆论危机事件中,有关管理部门往往采取“堵”的应对策略,即禁止传播, 大致包括两种情况:
a.封杀报道,包括不接受媒体采访,不允许媒体公开报道,网络论坛、微博删帖,搜索引擎屏蔽相关信息等;
b.指定报道,包括要求按照官方审定的统一口径、统一模式报道,比如只准使用新华社等指定媒体的通稿, 以及笼统地要求媒体不评论、不炒作等等。
②危机传播中的“疏”
“疏”即舆论疏导,信息公开。当公共危机爆发时,采取信息公开、及时发布的手段对舆情进行引导。政府应该建立危机预警机制,这种舆情疏导机制通常会采用两种方式:
a.政府、专业机构、权威部门的危机疏导传播;
b.社会舆论的危机疏导传播,其中社会舆论的预警传播通过网络和手机媒体来实现。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网络媒体的危机传播效果。在互联网时代,政府应对危机不能忽略网络舆论,相反,政 府还应该建立专门的网络预警机制,对网络上与事件相关的言论进行监测。网络的危机预警如果运用得好,不仅 有助于政府及时了解、疏导公众的情绪,还有助于推动事件的解决。
(2)危机传播中的“堵”和“疏”的关系
危机传播的信息策略总体来说宜疏不宜堵。
①互联网的特点和属性决定了对网络舆情只能是疏导而不是删堵
互联网已成为危机公关的重要新平台之一。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在内容表现形态方面具有一致性,并在一 定程度上影响社会舆情的发展趋势。网络舆情的有序管理、网络舆情工作体系的建设和引导能力的培养,成为摆 在危机传播面前的重大课题。面对网络上的负面信息,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事业单位,往往只能被动地删帖封堵, 但又防不胜防,建立网络舆情管理与服务的一体化工作体系,已刻不容缓。
②提升监测研判能力,“疏”在“堵”前
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术机构等,要认真做好网络舆情数据信息的监控工作。要建立网络舆情监 测预警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及早发现网络舆情危机的苗头,部门联动,分工协作,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把 不安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大力培训网络舆情专业人才。现今,网络舆情分析师成为一项新兴职业,开始得到 国家的认可。
③开展群众路线,“疏”而不“堵”
政务微博在与民互动中要坚持舒张民意,实行“只疏不堵”的原则。如果仅仅依靠后台权限一味删除负面 信息,后果只能是将这一新兴的政府宣传渠道逼进死胡同。例如政府干部下到基层蹲点督查创建存在虚假,那就 用实时定位的方式进行微博直播。普通市民可以通过手机更新收看,也可以按照地址前往现场监督,看看干部们 究竟都在那里做些什么。文明创建的成果在发挥新兴媒体辅政亲民功能的同时,增强运用互联网密切联系群众、 化解社会矛盾、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促进政府职能转型,从而探索出危机传播的“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