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放管结合 转变政府职能
2013年以来,国务院、地方政府不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探索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政府部门放小不放大、放虚不放实等现象依然存在,与民争利、任意设租等乱作为问题备受诟病。民众办事“门难进、脸难看、人难找”,而在政府监管责任范围内,食品安全问题多发,法治环境恶劣……由此可见,政府该放的还没放到位,而该管的也没管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只有坚持放、管“两手抓”,才能确保改革“蹄疾步稳”。
改革开放前,我国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由政府来决定资源配置。政府控制了社会各个领域,机构臃肿,效率低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政府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越来越深刻。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不仅是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客观要求,而且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条件。从我国当前国情来看,转变政府职能应从简政放权、改进管理两方面入手。
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将该放的放到位。李克强总理曾经指出,一些审批事项设立8年一次申请都没受理过。严重的行政审批问题,既掣肘了经济发展,又影响了政府施政。另外,还容易滋生权力寻租,导致贪污腐化。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是革自己的命,面临的阻碍很难解决。政府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大取消和下放审批项目力度,严控设立新的行政审批项目;将简政放权纳入绩效考核,加强监管和问责;支持社会组织发展,提升其承接公共服务的能力。
改进政府管理水平,把该管的管好。政府要瘦身,更加健身。瘦身是为了更好地健身,而健身则是为了确保改革红利惠及广大人民。作为公权力机构,政府没有自身的利益,但目前政府部门存在追逐利益的倾向。目前,一些官员只愿意管对升官发财有利的领域,对于改善民生、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没什么兴趣。例如,许多城市喜欢建设看得见的“面子”工程,而不愿意在看不见却十分重要的地下排水系统上加大投入。政府官员从私利出发进行的管理,带来的通常是行政不作为与乱作为,造成“公地悲剧”,危害社会。为此,政府要探索权力分散、制衡与监督机制,推动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明确管理职责,规范党员干部行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水平和公信力。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转变政府职能,是顺应民心的一项改革。虽然政府取消和下放了很多审批事项,行政乱作为等现象也有所好转,但是这项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面临很大的阻碍和困境。相信通过持续简政放权、改进管理,中国经济社会一定会焕发出更大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