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题为必选题,请在以下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只按第1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问答题 试述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共同特征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历史背景:总的来说是当时欧美国家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文化等方面发展和变化的一个综合反映。首先是欧美社会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随着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人们日益关注教育质量的提高,重视研究儿童的特性;第三,卢梭及其追随者们的教育主张成为教育革新运动的主要思想渊源。 (2)共同特征:重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儿童研究和教育调查,并运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思辨与经验结合等新方法,力图使教育研究科学化;重视儿童的创造性活动、社会合作活动和劳动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意义: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新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在继承西方教育传统中某些思想要素的同时,批判了传统中不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内容,根据现代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主张,并努力把这些见解付诸教育实践,这些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最初形态,并对20世纪欧美国家的教育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欧美教育思潮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在儿童研究中有着严重的生物化倾向;极端的个人主义性质,过高估计儿童自由、个性和创造性的意义;片面强调实用、适应,忽视基本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智力的发展,降低了教育质量,因而引起传统派思想的回潮。
【答案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的掌握程度。关于这个问题,考生需要从历史背景、共同特征与意义三个方面作出回答。
问答题 以“初中三年级课堂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投入度”为题目,设计一份观察方案。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观察目的:在进行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否会影响学生课堂的注意力。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对学生课堂中的学习投入度进行观察。 (2)观察任务:观察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投入度。 (3)观察对象:某校初三1班学生。 (4)观察地点:某校初三l班教室。 (5)观察方法:结构观察法,观察八位学生的课堂行为,两人为1组。一人最多随机观测4组,以5分钟为基本计时单位,记录等级分为集中注意、比较注意、一般和全不专心4个等级。
【答案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观察法的实际应用。需要考生在掌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有创造性地发挥。考查了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应围绕名称、人员、对象、场景及时间等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