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王阳明将格物解释成“正其心之不正以归于正”,将格物解释成正念头,遭到了甘泉的反对。他认为:
格者,至也,即“格于文祖”、“有苗来格”之格。物者,天理也,即“言有物”、“舜明于庶物”之物,即道也。格即造诣之义,格物者即造道也。
按照程朱的看法,格物就是即物穷其理。甘泉则认为,格物不是即物,而是要造道,即达到道(造道)。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体认天理”。所以他说:“仆之所以训格者,至其理也。至其理云者,体认天理也。”
甘泉又有“随处体认天理”的说法,其内涵是什么呢?他说:
明道看喜怒哀乐未发以前作何气象,延平默坐澄心体认天理,象山在认清事变上做工夫,三先生之言,各有所为而发,合一用工乃尽。所谓随处体认天理者,随未发已发、随动随静,盖动静皆吾心之体,体用一原。
可见他是从明道那里得到了天理,从延平那里得到了“体认”,从象山那里得到了“随处”之义,合在一起变成了“随处体认天理”。所谓的随处,就是指“随动随静”、“随未发已发”。在另一处,他又说:
吾之所谓“随处”云者,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盖随其所寂所感时耳,一耳。
也就是说,体认天理的内容不仅包括身心之理,而且也包括家国天下之理,也就是说合内外。同时他的“随处体认天理”又是兼知行的,他说:“意身心与家国天下,随处体认天理也。所谓至者,意身心至之也,世以为想象记诵为穷理者远矣。”也就是说,随处体认天理,不仅仅是想像记诵的知识活动,还包括以身至之,即行。
甘泉的这一说法,在形式上将朱子格物的内容肯定了下来,但是在旨趣上与朱子不同。他是将“格物”理解成在事物上体验吾心本体之天理。天理在他那里,被收到了心上。他说:“天理者,吾心本体之正也。”“心外无理。”“吾所谓‘体认天理者’,体认于心,即心学也。”从这方面看,他还属于心学的体系。所以王阳明也承认他“随处体认天理之说,大约未尝不是”。
甘泉的随处体认天理,将天理定义为“吾心本体之正”,纠正了程朱理学家被心学家所认为的“逐物”的毛病。与此同时,通过心“包天地万物之外,贯乎天地万物之中”这样的大心说,他又反对了陆王仅仅将心理解为个体道德意识的看法,从而对“发明本心”和“正念头”解释格物的说法表示了批评。总之,他的“随处体认天理”,将天理定义为“心体之中正”,既避免了向外逐物的倾向,又通过其“大心”说,避免了个体心与天理直接等同的倾向,显示了他与阳明学的分歧。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