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根据下面的材料,以“金融业改革”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篇议论文。
要求:
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总字数800~1000字。
1.金融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包括央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主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外资银行和涉外金融机构。从金融体系的现有构成来看,中国的金融体系具有典型的“银行主导型”特征。这种“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特征是基于中国特殊的制度和文化背景,因此,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这意味着,从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的现状出发,构建稳定而高效的金融体系,需要以银行体系为核心和出发点。
2.金融服务业是高端的服务业,对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来说非常重要,是支撑其他产业发展转型的一个强大力量。
杭州金融生态环境一直位居全国前列。2013年上半年,杭州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75.51亿元,同比增长9.2%,高于全市GDP增速1.2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10.3%。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中国金融会计学会会长马德伦在第六届武汉金博会上指出,当前,金融改革要继续深化,需要有几个根本性突破:一是利率市场化改革,二是汇率改革,三是存款保险机制的建立,四是人民币的国际化。他表示,所有的金融改革都是为了实现“更加市场化”,这给了不同的金融机构均等的竞争机会;对于中小金融机构来说,现在最重要的不是做大而是做强。
3.2014年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日前召开。对于2014年的货币政策,央行指出,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
“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努力在金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的突破。”央行称,2014年,要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深化外汇管理重点领域改革。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就称,2014年是改革元年,利率市场化将进一步率先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资本和金融账户开放等金融改革将积极稳妥跟进,而后者在自贸区建设试点牵引下,改革步伐会有所加快。
与此同时,一方面强调推进金融领域改革,另一方面央行对风险的关注尤甚以往。“切实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加强金融风险监测、排查和监管协调。”央行称,要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无独有偶,银监会亦在2014年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会议上,将“着力防范金融风险”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银监会提出了放缓和化解七类金融风险的隐患:缓释平台贷款风险、严控房地产贷款风险、防化产能过剩风险、防范理财业务风险以及紧盯流动性风险等。
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出席“2013第一财经年会·金融峰会”时就曾表示,金融的改革一直需要在效率和风险之间寻求一种权衡。下一步金融改革,仔细分析来看,实际要从两个维度展开:关于金融的市场化改革和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
民生银行金融市场部研究中心研究报告认为,近一年来,决策层在金融方面的政策思路已经比较清晰地展现了出来:通过收紧货币来迫使投资降温,将资金挤出低效领域,缓解产能过剩矛盾,防范金融风险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要尽快实现利率市场化,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使银行等金融机构甚至地方政府都成为自担风险的主体,真正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金。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参考例文]
打响金融业改革创新战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为我国金融业改革描绘了宏伟蓝图。作为新一轮改革的开始,2014年无疑将成为金融行业改革创新的新纪元。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金融行业该如何应对?金融主体又该怎样突围和转型?成为困扰我国政府及金融管理部门的最大难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运行的血脉,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金融业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然而金融业现存体系不合理、地方政府过度的开支和投资导致我国金融问题凸显。从最近10年金融业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看,改革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原动力和核心引擎。因此,解决中国金融核心问题,金融业须全面打响改革创新战。
打响金融改革“前哨战”,要创新金融体制。我国现阶段金融体系为国有银行主导型,这种体系不可避免地导致金融资源日益聚集于国有部门,中小企业发展难以获得支援,金融机构的管理职能无法达到真正治理的境界。因此,要建立起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吸引民营资本融入金融服务领域,形成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组织体系。同时在新形式下应与时俱进,搭建金融资产和金融产品交易服务平台,大力推进互联网金融。
打响金融改革“攻坚战”,需依托市场主体。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已是我国明确的任务和发展方向,目前虽取得重大进展,但改革创新进程中仍要加快步伐、加大力度。要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建立健全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依托市场选择激发金融业发展潜力。
打响金融改革“歼灭战”,应健全监管协调。金融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需要一个高效、协调的金融监管体系。在现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格局下完善监管协调机制,改进分类监管,在大类资产分类的基础上,实行大类比例监管制度。还要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明确各级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降低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保证金融业稳步向前。
金融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要破解这一困局,就要不断探索金融改革创新之路。依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未来金融改革的前瞻,依靠创新打赢金融业改革的关键战役,才能使我国持续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