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论述王夫之的知行观。
【正确答案】王夫之既反对宋儒的“知先行后”说,又反对陆王的“知行合一”说。关于宋儒的知行观,他认为:“宋儒……而日:‘知先行后’,立一划然之次序,以困学者于知见之中,且将荡哉以失据,则已异于圣人之道矣。”就是说宋儒将知行分得太开,让学者只知道求知而不知道去实行,这样并非圣人之道。他又说:“知行之分,有从大段分界者,则为讲求义理为知,应事接物为行……存心亦有知行,致知亦有知行,而不可分一事以为知而非行,行而非知。”也就是说,在任何事件中都包含知行,即使宋儒所认为属于知的范围的“存心”和“致知”也都包含知行二者,因此宋儒知先行后的说法是不对的。陆王心学的知行合一说在王夫之看来也是错误的,他说:若夫陆子静、杨慈湖、王伯安之为言也,吾知之矣。彼非谓知之可后也,其所谓知者非知,而行者非行也。知者非知,然而犹有其知也,亦倘然若有所见也。行者非行,则确乎其非行,而以其所知为行也。以知为行,则以不行为行,而人之伦、物之理,若或见之,不以身心尝试焉。 也就是说,陆王的知行合一说,他们所讲的“知”和“行”都不是真正的“知行”。他们说的“知”似乎还是有所见,但是“行"却限制在意念的范围内,根本不是行。王夫之认为人伦、物理范围内的行要身心亲自尝试,才可以说行,而不能仅停留在意念的范围内,那样其实是“以知为行,以不行为行”,即“销行以归知”,根本取消了行。 鉴于这两种情况,王夫之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知行两者是有界限的,而不能不假区分地说“合一”,但是也不是“知先行后”,而是“知行相资以为用”。 他说:知行相资以为用,惟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其效,故相资以为用,则于其相互,亦知其必分矣。同者不相为用,资于异者乃和同而起功,此定理也。 但是,在知行二者的关系上,王夫之更注重行,强调行在知先。他引用《尚书?说命》中的“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说法,又引用孔子“仁者先难而后获”的话,来证明行之重要性。但他最终认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他说: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 行可以兼知,而知不可以兼行。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必矣。就是说,知的目的是为了实行,但是行的目的却不仅仅是为了知;尽管行动可以获得知的效果,但却不能说知就可以得到行的效果了,因此行非常重要。王夫之重“行”的思想,反映了他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有所反省,要求人们积极投身实践,从事改造社会的活动。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