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腓力二世,亚历山大大帝,老普林尼,君士坦丁

【正确答案】腓力二世:马其顿国王,于公元前:359年夺取了年幼的侄子的王位。他经过20多年的励精图治,打造了一个强大的马其顿王国。他在内政方面,加强主权,改革币制,促进贸易,建立新城市,打开出海口。他建立了一支常备军,训练了一种战斗力很强的“马其顿方阵”,并建立了强大的海军。成立了以马其顿为主导的科林斯同盟,确立了马其顿对希腊诸城邦的控制。腓力二世在位的20多年间,马其顿由一个内乱不止的小国崛起为希腊城邦的首领,并在军事、经济等方面累积了巨大的潜力,为其子亚历山大的大征服准备好了充分条件。
科林斯会议:公元前337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开全希腊会议,成立“希腊联盟”,也叫科林斯联盟,奥林匹斯山以南所有城邦(斯巴达除外)和许多岛国都加入了联盟。加盟各邦承担如下义务:保持和平;尊重各邦现存宪法;禁止死刑、土地财产再分配;镇压抢劫者与海盗。在联盟第一次正式会议上,联盟与马其顿签订了永久性攻守同盟条约,共同向波斯宣战,并选举腓力二世为同盟最高领袖,全权统率军队。科林斯会议确认了马其顿在希腊的统治地位。
亚历山大大帝:古代马其顿国王,曾师从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20岁继承王位。公元前334年率3万步兵、5000水兵,发动侵略亚洲和非洲的远征,历时10年。他东征西讨,先是确立了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后又灭亡了波斯帝国。在横跨欧、亚的辽阔土地上,建立起了一个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庞大帝国。创下了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公元前338年,在喀罗尼亚战役中腓力二世战胜了希腊联军,从而成为希腊诸城邦的主宰。其子亚力山大大帝于公元前330年灭亡波斯帝国,不久建立起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
高加米拉战役:公元前331年10月,东征的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与波斯王科多曼·大流士三世的军队主力在高加米拉进行的一场决定性会战。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率军从埃及回师亚洲,向波斯腹地推进,寻波斯军主力决战。大流士三世在高加米拉村附近展开主力,并令掩护支队前出至幼发拉底河。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军队消灭了波斯的掩护支队,抵近高加米拉。亚历山大军队以“攻击翼”(重骑兵)对波斯军左翼实施主要突击。波斯军的左翼攻击部队被打退了。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以重骑兵对敌发起强有力的反突击,突破波斯军左翼击其后方,尔后又对波斯军右翼发起攻击。波斯军队溃败。高加米拉会战促成了波斯帝国的灭亡。
公元前323年6月亚历山大大帝染疾死于巴比伦,帝国随即分裂,亚历山大部下马其顿将领各据一方,互相混战。公元前301年伊普斯战役之后,亚历山大帝国终于分裂为几个独立王国,其中三个最大的是马其顿·希腊王国、托勒密王国和塞琉古王国。
(托勒密王国和塞琉古王国为了争夺领土,发生了叙利亚战争。)
君士坦丁:罗马帝国皇帝,于305年戴克里先退位后,经过一番混战后登上帝位。他废止了“四帝共治制”,以官僚制度统治帝国。以宫廷禁卫队代替近卫军,将军事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并将帝国的首都从罗马迁到东方的拜占庭,取名君士坦丁堡。维护奴隶制,规定隶农不得随便离开主人的土地。313年他颁布了《米兰赦令》,承认基督教存在的合法性。公元325年召开“尼西亚大会”,统一基督教的教义和组织,使基督教完全蜕化为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
尼西亚大会:尼西亚大会标志着原始基督教质变的最后完成。
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在尼西亚召集318名主教举行的会议,这是基督教历史上第一次宗教大集结。会议制定了所有基督教徒必须遵奉的教义即“尼西亚信条”,确认基督与圣父圣灵同体,因而是永恒的,树三位一体派为正统,斥责阿里乌斯派。经过尼西亚大会,基督教已具有统一的教义和组织,受着罗马帝国皇帝的庇护和控制,完全蜕化为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