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
问答题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的现代译文是?
【正确答案】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子要掉进井里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情,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的心理的。
【答案解析】
问答题
孟子提出的人有“四端之心”的含义。
【正确答案】孟子提出的人有“四端之心”即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其分别为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智之端。换言之,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种感情是仁、义、礼、智的萌芽。
【答案解析】
问答题
坊间有人曾作文曰:“黄仁宇先生说明朝廷的官员都知道‘阴阳调和’ (《万历十五年》),可是屈原却是一窍不通。他一览无余。看起来他修得多么‘内关’,但却孱弱,犹豫,褊狭,敏感。他以一国一君而画地为牢,不能审时度势,以开放的眼光引领社会,他反而认为那是随波逐流。他本有很多路可走,而他却偏要在一条独木桥上摇晃。他身在当时社会,作品里却不见时代社会的风吹草动;他处在连年战争中,作品里也不见战争打得怎么样了(尽管《国殇》叙写了残酷的战争,但只是一味地鼓舞士气)。他不愿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的尘埃,仿佛是洁身自好,实际却作茧自缚,以致成了‘精神偏执狂’。”
对此议论,你有何看法?请结合屈原生平及屈原相关作品展开评述。
【正确答案】黄仁宇先生对屈原的评述独树一格,仅以作品中表现的内容来衡量屈原,有所偏颇。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其“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其作品《离骚》是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