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给定材料]
1.“数字乡村”工程是云南省委省政府加强农业,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所采取的重大的战略举措,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是该省信息化、数字化、电子政务和“数字云南”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系统性工程,也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数字乡村”工程全面启动实施以来,全省共投入资金1.49亿元,其中省级投资8603多万元,州、县、乡配套6288多万元。建立了稳定的“数字乡村”工程信息网络中心和村级基础信息数据库,建成了覆盖省、16个州、129个县、1348个乡四级共1494个“数字乡村”网站集群和14万个村级网页,形成全省协同合作、上下联动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平台。2008年,在中国“数字化创新奖”评选活动中,“数字乡村”荣获“推进中国数字化进程杰出贡献奖”,“中国数字化创新人物奖”和“中国数字化创新管理奖”三项奖,2009年被评为中国村庄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数字乡村”工程促进了农民增收。保山市龙陵县利用“数字乡村”平台发布销售信息,为农民创收达700多万元。工程促进了农产品销售。“四川橘子大实蝇事件”直接影响了整个橘子市场,但华宁华溪通过“数字乡村”网站宣传和推销,有效解决了橘子销售难的问题。工程还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曲靖马龙县上关坝农业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数字乡村网站,带动了周边12个自然村865户农户养殖家禽,为会员带来了较好的收益。“数字乡村”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普洱市宁洱县在实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项目时,在数字乡村网上方便地查找到了各个自然村的基本情况,为筛选项目实施地点提供了依据。另外“数字乡村”还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丽江、迪庆、版纳、保山、大理等地利用“数字乡村”工程网络平台,发布图片、视频等信息,较好地宣传了各地旅游的特色。
2.江苏盐城是“全国首批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城市,“十二五”时期以来,盐城市农村信息化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
全市农村已实现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电视、网络信号全覆盖以及光纤、宽带、有线电视“村村通”。2012年,全市农村宽带用户已达49.5万多户,互联网入户率达28%,农村有线电视用户达110万。
全市已建成各类农产品网站(店)462个,有51家农产品生产企业近200个产品在网上销售,2012年通过网络直接销售农产品超10亿元。涌现出盐都区郭猛镇、射阳县洋马镇药材村、建湖县恒济镇苗庄村等一大批农产品网络交易村镇以及陈孝等十多个利用网络创业富民的农民带头人。
全市共建成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典型15个,大市区建成了盐城市设施农业远程视频监控与指挥中心、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和100多个示范点,初步构建了农产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络体系。此外,结合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建成了响水县农业远程视频监控与指挥中心、大丰盐土大地生态园远程监控系统、东台三仓现代农业示范园物联网示范基地、射阳金鸡园蛋鸡智能化养殖系统、盐都七星农场精确定量灌溉系统、盐都仰徐智能葡萄大棚、阜宁维星智能花卉大棚。
农民学电脑、用电脑、上网络的群体迅速增长,特别是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经济主体上网积极性高涨。2012年底全市种养大户上网率达75%,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农民经纪人上网率近90%,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上网率达100%,农业龙头企业上网率达100%。
到2012年底,全市已建成1037个达到“四个一”标准的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点,专兼职信息员1187名。他们与市、县两级“12316”三农热线、农业专家热线、农家致富手机报、农信通手机短信和乡(镇)农业信息工作室一起,共同构成了全市为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3.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2012年7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意见强调,要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实现信息强农惠农。意见要求,完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规范各类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建立全国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鼓励发展专业信息服务,加快推进涉农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和综合利用。继续推进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和信息员队伍建设,形成村为节点、县为基础、省为平台、全国统筹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2012年8月,江西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建立省农村信息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和《江西省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规划(2011-2015)》等农村信息化相关文件,制定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启动实施包括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工程在内的多个工程项目,建设300个乡镇信息服务中心站和3000个村级信息服务站。
江西省特别提出,结合农村村级社会事业公共设施的统筹建设,按照“五个有”的标准(即有固定办公场所,有计算机、打印机、电话等信息服务设备,有上网宽带,有信息服务员,有长效管理制度)建设村级信息服务站。建设完善3000个行政村信息服务站。行政村服务站以村级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为依托,坚持延伸功能、更新设备、规范管理、长效运营。行政村信息服务站则属公益性质,由政府投入为主,整合部门资源,综合利用;逐步延伸建设其它形式服务站,鼓励在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新农村建设社区活动室,万村千乡农家店中等场所中建立信息服务站(点),该类服务站属半公益性质,其建设运营采取政企联动办法,由企业和个人投入为主,建成后,经省验收合格,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奖补。有新农村建设任务的村,要将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资金奖补范围。通信运营企业要与他们签订合作协议,提供优惠政策和业务提成。村级信息服务站要为当地农村百姓提供信息收集、信息发布、信息查询、学习娱乐、技能培训、党员教育、社会保险、农业科技、气象信息、农贸通等信息服务和通信话费代收、业务代办、行政事务办理查询等综合服务。不同形式的服务站应根据服务对象侧重不同的服务功能。
[问题]
问答题 结合“给定材料”,请概括盐城农村信息化建设成效。 [要求] 全面,准确。不超过200字。
【正确答案】盐城农村信息化建设成效有:一是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实现电话、电视全覆盖和网络“村村通”:二是农村网络交易平台稳步发展,建成各类农产品网站,顺利实现网上销售,涌现出一批网络创业的农民带头人;三是农业物联技术应用成效初显,初步构建了农产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络体系;四是农民信息化观念不断增强,上网积极性高涨;五是为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建成。
【答案解析】
问答题 以“让数字化成为新农村建设助推器”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主旨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字数800~1000字。
【正确答案】
要建新农村 先建信息村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国家农村信息化试点省建设”,这一定调无疑将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向新高,也预示着互联网将在打造面向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信息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信息化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村发展具有明显的倍增作用。信息通信具有很强的倍增、扩散和带动效应,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带动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小生产”对接改革开放“大市场”,帮助农村及偏远地区摆脱信息贫瘠,实现信息致富。同时,通过交换和整合富农信息,提升农业资源有效配置和服务能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凋,有效地促进农业增产,实现农民增收。
信息化为培育新型农民拓宽成长路径。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能否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而搭建覆盖广泛的农村信息化平台能够有效传播社会主义先进理念,普及强农惠农法律政策,帮助农民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了解市场规律,拓宽致富思路,掌握科学技术;同时丰富农民文娱生活,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使其更加积极地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政府应不断加大农业科技研究、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信息化项目和人员培训等投入,全面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进程。依托远程教育服务平台,倾力打造“数字乡村”,拓展为民服务网络。借鉴江西等省先进经验,建立并逐步完善“五个有”村级信息服务标准及其形式。实行“支部牵头,协会搭台,远教唱戏”的联动学用新模式,增强乡村通过远程教育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规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加大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使之成为既掌握信息通信技术,又掌握农业技术的复合型专家。
要建新农村,先建信息村。信息乡村建设需从全局着眼,从实事入手,用数字化手段把致富信息和农业专家引进来,使农业产品走出去,实现帮农、富农、强农、惠农的最终目标,让农民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续、和谐。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