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者,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1)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有:
①重视教育的作用
孔丘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而教育能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建立在教育对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的认识基础上的。他提出“性相近,习相远”,充分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孔丘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的差别。为了使人具有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就要特别重视教育。
②提倡有教无类
孔丘提倡把有教无类作为办学方针。这个方针对孔家私学的教育对象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孔丘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有教无类是指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有教无类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这是历史性的进步。
③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孔丘提出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的培育人才路线,可简括为“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是指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学而优则仕”口号的提出,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④以“六艺”为教学内容
孔丘所要培养的从政君子是有道德、有文化的人才,既要德才兼备,又要能文能武。为了实现这种教育目的,他有选择地安排了教学内容。他认为的教学内容是文、行、忠、信,主张的科目是礼、乐、射、御、书、数。
⑤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a.学、思、行结合
孔子认为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求知的唯一手段。在学习的基础上还要认真深入地进行思考,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指如果只是读书记诵一些知识,而不通过思考加以消化,这只能是抽象的理解,抓不住事物要领,分不清是非。如果光是左思右想,而不通过读书学习以吸收实际知识,那也会心中疑惑,不能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必先掌握丰富的知识材料作为依据,才可能凭借这些材料进行有效的思考。孔丘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学是为行服务的,能够行,也就证明已有学。从学与行的关系来看,学是手段,行是目的,行比学更重要。
b.启发诱导
孔丘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孔丘认为不论学习知识或培养道德,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己对问题能加以思考,获得切实的领会,才是可靠和有效的。为了帮助学生形成遇事思考的习惯,培养善于独立思考的能力,他提倡启发式教学,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教学包含三个基本要点:
第一,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领域,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去思考问题,并力求能明确地表达;
第二,教师的启发工作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其重要作用就在开其意、达其辞;
第三,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发展,能从具体事例中概括出普遍原则,再以普遍原则类推于同类事物,而扩大认识范围。
c.因材施教
孔丘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教育原则,贯彻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实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丘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通过谈话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有时个别谈,有时二三人或四五人聚集一起谈,方式较为灵活。他了解学生的志向,就是通过与几位学生自由交谈而得到的。
第二,个别观察。注意从学生的言论来了解学生思想特点,但也要避免单凭言论作判断的片面性。要注意学生的所作所为,观看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倾向。
d.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孔丘认为教学需要师生双方配合协作,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包括要有好学、乐学的态度;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⑥主张自觉修养德行
孔丘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而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道德品质修养。在他的私学教育中,道德教育居首要的地位。他认为仁、知、信、直、勇、刚,是君子应具备的六种道德品质,并主张以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他提出道德修养应当遵行的基本要求为: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⑦树立教师的典范
孔子主张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2)孔丘教育思想的意义
①首先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
②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
③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
④培养从政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的政治改革准备条件;
⑤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编纂《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
⑥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强调学思行结合的教学理论;
⑦首倡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⑧实行因材施教,发挥个人专长,造就各类人才;
⑨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
⑩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
力求走在中庸之道上,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
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