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内部化理论主要回答了为什么和在怎样的情况下,到国外投资是一种比出口产品和转让许可证更为有利的经营方式。内部化是指把市场建立在企业内部的过程,即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固定的外部市场,企业内部的转移价格起着润滑内部市场的作用,使之与固定的外部市场同样有效地发挥作用。
(1)基本观点
内部化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企业在不完全市场竞争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使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组织内部创造市场,以克服外部市场的缺陷;跨国公司是跨越国界的市场内部化过程的产物。
内部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由于市场的不完全,若将企业所拥有的科技和营销知识等中间产品通过外部市场来组织交易,则难以保证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若企业建立内部市场,可利用企业管理手段协调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避免市场不完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质是基于所有权之上的企业管理与控制权的扩张,而不在于资本的转移。其结果是用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代替外部市场机制,以便降低交易成本,拥有跨国经营的内部化优势。
内部化理论还分析了影响中间产品内部化的四个主要因素,即:
①行业因素,主要包括中间产品的特性、外部市场结构、企业的规模经济特征以及行业特点等。
②区位因素,是指有关区域内社会文化差异、综合投资环境以及自然地理特征等。
③国别因素,是指有关国家的政治体制、法律架构与财政经济状况等。
④企业因素,是指企业的竞争优势与劣势、组织结构、管理水平、生产和销售技术以及企业文化等。
(2)理论评价
①内部化理论从内部市场形成的角度阐述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跨国公司的内在形成机理有比较普遍的解释力。
②与其他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相比,它适用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因而在跨国公司理论研究具有相当于“通论”和“一般理论”的地位,大大推进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
③该理论强调了知识产品内部一体化市场的形成,更加符合当今国际生产的现实状况。
内部化理论的不足之处是该理论过分注重企业经营决策的内部因素,却忽略了对影响企业运作的各种外部因素的分析,对跨国公司的国际分工和生产缺乏总体认识,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等宏观因素也缺乏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