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苏报案”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正确答案】(1)“苏报案”的起因 《苏报》创刊于1896年6月26日,最初是具有保皇性质的报纸,1902年后开始转向革命立场,并逐渐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重要舆论阵地。1903年6月,《苏报》刊文对邹容撰写的宣传小册子《革命军》进行大力介绍和鼓吹。6月29日,《苏报》又以《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为题,摘登了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的部分文字,痛斥康有为“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主张,还在文中以轻蔑的口吻直呼光绪皇帝为“载湉小丑”,称光绪帝和慈禧太后都是“汉族公仇”。《苏报》公开大声呐喊革命,为清政府所不能容忍。6月30日,清政府经与上海领事团多次密谋,决定由上海租界工部局发出拘票,对陈范、章太炎、邹容等7人实行拘捕,当日章太炎等被捕,邹容闻讯后于翌日自动投案,“苏报案”由此引发。 (2)“苏报案”的经过 章、邹被捕后,清政府向租界当局交涉,不惜以出卖沪宁铁路筑路权为交换条件,要求将章、邹交给清廷审判,但遭到了租界当局的拒绝。7月15日,上海租界会审公廨开始会审“苏报案”,一场以清政府为原告,以章、邹等为被告的特殊审讯开始。1903年12月中旬,租界会审公廨判处章、邹永远监禁,其余人开释。这一判决遭到国内外舆论的强烈反对后,租界当局不得不于1904年5月21日重新开庭做出判决: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 (3)“苏报案”的影响 《苏报》案的结果,是革命派的胜利,清政府的失败。清政府在中国领土上同自己的臣民打官司,却要由租界当局来审判,在国际上颜面扫地。而章太炎、邹容在审讯过程中慷慨陈词,把法庭变成了宣传革命的讲坛,把押解路途变成了示威游行的场所,表现了革命者的崇高气节和英雄气概,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爱戴和社会舆论的推崇。 “苏报案”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上海的办报宣传活动并未受挫,反而有所发展。“苏报案”和章、邹二人的狱中斗争扩大了革命思想影响,促使了革命政治团体的成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态度比过去积极了,划清了革命派和保皇派的界限,确定了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共和政体的纲领。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