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某地2000~2005年某家用电器销售量和人均年收入见表5,预计到2007年人均年收入较2005年增加36%,年人口增长控制在0.5%以内。
{{B}} 表5 某地2000~2005年某家电销售量和人均年收入 {{/B}}
年份
人均收入(元/年 )
人口/万人
销售量/万台
年份
人均收入(元/年 )
人口/万人
销售量/万台
2000
2600
620
32
2003
4200
632
44
2001
3000
624
35
2004
4900
636
49
2002
3500
628
39
2005
5800
640
54
甲、乙两公司是该家用电器在国内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甲公司为了制订主要针对乙公司的竞争战略,运用竞争态势矩阵对两家公司进行了对比分析,如表6所示。
{{B}}             表6 两公司关键竞争因素权重和得分表       {{/B}}
关键竞争因素
权重
甲公司得分
乙公司得分
关键竞争因素
权重
甲公司得分
乙公司得分
产品质量/性能
0.15
4
3
销售网络
0.1
3
4
声誉
0.15
5
4
财务资源
0.1
3
4
研发能力
0.15
4
5
区位优势
0.05
1
3
制造能力
0.1
4
4
相对成本地位
0.2
4
3
基于上述分析,该公司决定将产品重点放在某一特定的目标市场上,向其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以高质量、新时尚的形象立足于市场,从而形成竞争优势。
问题:
1.试说出采用弹性系数法进行预测的特点。
2.请用收入弹性系数法预测2007年该家用电器的需求量。
3.请根据上述竞争态势矩阵对甲公司做出评价。
4.试论述甲公司所运用的是哪种竞争战略?
5.现甲公司拟研制开发出大尺寸的液晶电视推向市场,可采用什么方法预测分析其市场发展趋势?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1.用弹性系数法进行预测的优点是:简单易行,计算方便,成本低,需要的数据少,应用灵活广泛。其缺点是:一是分析时只考虑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忽略了其他相关变量所能产生的影响,因此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二是弹性系数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因此分析的结果在许多情况下显得比较粗糙。
2.首先计算该电器的收入弹性系数,见表12。
{{B}} 表12 该电器的收入弹性系数计算表 {{/B}}
年份
收入较上年增长(%)
每万人该家用电器的消费(台/万人)
每万人该家用电器的消费增长(%)
收入弹性系数
2000
516
2001
1504
561
8.7
0.56
2002
1607
621
10.7
0.64
2003
20
696
12.1
0.61
2004
16.7
770
10.6
0.63
2005
18.4
844
9.6
0.52
如,2001年较2000年收入增长为:(3000-2600)/2600=15.4%
2001年较2000年每万人该电器消费增长为:(561-516)/516=8.7%
则收入弹性系数=8.7%/15.4%=0.56
类似,可以求得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各年的收入弹性系数见表12中所列。
该电器几年来收入弹性系数的平均值为:(0.56+0.64+0.61+0.63+0.52)/5=0.59,取 2007年的收入弹性系数为0.59。
以2005年为基数,则
2007年每万人该电器消费增长为一收入增长比率×收入弹性系数=36%×0.59= 21.2%
每万人该电器需求量为:844×(1+21.2%)台=1023台
2007年当地人口数为:640×(1+0.5%)2万=646万
所以,2007年该地该电器需求量为:646×1023台=66万台
3.根据题目中竞争态势矩阵,可计算出甲、乙两公司的竞争力综合得分分别为:
甲公司的得分为:0.15×4+0.15×5+0.15×4+0.1×4+0.1×3+0.1×3+0.05×1+ 0.2×4=3.8
乙公司的得分为:0.15×3+0.15×4+0.15×5+0.1×4+0.1×4+0.1×4+0.05×3+ 0.2×3=3.75
计算结果表明,甲公司与乙公司的竞争能力较为接近,甲公司虽然在得分上较乙公司稍高,但差值不大,因此,甲公司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4.甲公司所运用的竞争战略首先是重点集中战略,它把自己的产品定位于某一特定的目标市场上;同时,还运用了差别化战略,即产品品种、质量和性能的差别化战略,通过向目标市场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以高质量、新时尚的形象立足于市场。
5.可采用产品类推预测方法,根据彩色显像管电视、等离子电视、背投电视、电脑液晶显示器等产品和市场的发展变化情况,来分析液晶电视的市场发展趋势。因为液晶电视,特别是大尺寸的液晶电视,在国内市场还属于比较新的产品,可根据市场、功能、结构、原材料及环境等方面的相似性,从一些已知产品的需求及演变情况来分析推测类似新产品的需求及其发展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