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整条右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却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
    母亲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只用一只手搬,搬了一趟才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母亲,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滑动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唯一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
    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喘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几缕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在额头上。
    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
    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和脖子擦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母亲又递给乞丐20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的工钱。”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对母亲深深地鞠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母亲让乞丐把屋后的砖搬到屋前,照样给他20元钱。
    我不解地问母亲:“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放在屋前?”
    母亲说:“这堆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
    我嘟着嘴说:“那就不要搬了。”
    母亲摸摸我的头说:“对乞丐来说,搬砖和不搬砖可就大不相同了。”
    此后还来过乞丐,我家那堆砖就被屋前屋后地搬来搬去。
    几年后,有个很体面的人来到我家。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电视上那些老板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个老板只有一只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老板用一只独手握住母亲的手,俯下身说:“如果没有您,我现在还是个乞丐;因为当年您教我搬砖,今天我才能成为一个公司的老板。”
    母亲说:“这是你自己干出来的。”
    独臂老板要把母亲连同我们一家人迁到城里去住,做城市人,过好日子。
    母亲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
    “为什么?”
    “因为我们一家人个个都有两只手。”
    老板坚持说:“我已经替你们买好房子了。”
    母亲笑笑说:“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吧。”
问答题     母亲为什么不直接对那个可怜的乞丐给予施舍?
 
【正确答案】母亲是要教会乞丐懂得用自己的力气和能力挣钱。
【答案解析】[考点] 本题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问答题     文中的“我”请求母亲,不要让乞丐搬砖头了,母亲却说“对乞丐来说,搬和不搬可就大不相同了”。母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正确答案】母亲的话的意思是:对乞丐来说,不劳动而接受别人的施舍,是降低人格尊严的行为;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劳动得到的钱财和报酬,是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的,是光荣的。
【答案解析】[考点] 本题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问答题     读完全文,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概括。
 
【正确答案】母亲是一位有同情心、有爱心、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同时母亲还是一位自尊自立、很有骨气的人。
【答案解析】[考点] 本题考查考生的分析评价能力。
问答题   材料:
    某幼儿园教师在教幼儿认识蔬菜的课上,拿出一个土豆,问幼儿:“谁知道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明明大声回答:“土坷垃。”老师面露不悦,瞥了明明一眼,说:“明明说得不对,我们看看谁最聪明,能说出老师拿的是什么?”荣荣不大自信地说:“是一只小兔子。”(荣荣从某个角度发现土豆的形状像兔子的脑袋)。老师又说:“不对,有谁还知道?”辉辉小声说:“是土豆。”这时老师眼睛一亮,向辉辉投来赞扬的目光,说:“辉辉真聪明!”
    问题:请从教师观的角度分析这位老师的做法。
 
【正确答案】该老师没有遵循教师观的相关要求,是错误的行为。 首先,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强调,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材料中老师只是单纯的把土豆这个知识传授给幼儿,而没有去引导和促进儿童自己获得。 其次,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强调,教师要尊重、赞赏和引导学生,关注儿童道德和人格的健康成长。材料中,教师对明明和荣荣的回答并没有给予鼓励和肯定,而是直接否定,使孩子的自尊受到伤害。 因此,在幼儿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关注学生的主动思考意识和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