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社会趋同论的内容并对其进行评价。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 一些社会学家和现代化问题研究专家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问题时形成了社会趋同理论。
( 1 ) 社会趋同论的内容
这一理论认为, 现代化过程是所有社会、 所有民族都将经历的普遍的进化过程, 尽管各国现代化的国情不同, 起点也不尽相同, 发展的具体道路和方式可能会各有不同, 但它们都会经历同样的阶段, 并形成大体相同的社会特征, 即经济上的工业化、 政治上的民主化、 组织管理上的科层化、 城市化和文化的世俗化。 这就是社会趋同论。
按照这种看法, “ 发达 ” 国家与 “ 不发达 ” 国家之间在经济、 社会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只是 “ 现代化 ” 这一普遍发展道路上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差距, 是因为他们处在现代化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上。 只要 “ 不发达 ” 国家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 努力克服自己内部各种不利于现代化的因素, 从各方面追赶发达国家, 最终就会变成和现今的发达国家一样的现代化国家。
( 2 ) 社会趋同论的起源
社会趋同论是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于一九六一年提出的。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正在逐步背离计划经济模式, 而资本主义经济正在背离自由放任的私人经济模式, 两种制度相互吸引有利因素, 并变得越来越相似。
( 3 ) 社会趋同论的发展历程
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在 1949 年所写的《俄国与美国》 一书中首先使用 “ 趋同 ” 这一概念。 到 60 年代, 随着经济的国际化, 趋同论的观点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并进一步系统化。 主要代表人物有荷兰的经济学家丁伯根、 美国的社会学家贝金等。 他们从论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未来发展的趋势出发,认为社会的发展与生产关系毫不相干, 科技革命产生工业社会; 无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 正在走同一条发展道路, 它们既有相同之点, 也各有短长; 社会发展的趋势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同的、 相近的结构成分日益增多和强化, 各自的弱点将不断克服, 并相互影响, 相互借鉴, 取长补短,使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差别逐渐缩小, 以至于完全消失, 最终发展为本质上同一类型的工业社会。 在这种社会里阶级对抗消失, 科技空前发展, 经济有计划的发展, 没有经济危机, 没有社会不平等。
( 4 ) 评价
①这一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不同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具有的一般规律的理论。 尽管社会起点、 社会制度、 具体条件不同, 但在现代化进程中, 却都体现着经济上的工业化、 政治上的民主化、 城市化、 世俗化的同样特征, 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变得越来越相似。
②这种理论只看到社会的趋同, 却没有看到社会趋异是更重要的方面。
③社会趋同论的理论基础是工业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性, 它的不足之处是因为它忽视了文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