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某10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如图所示,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比较均匀,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0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场地类别Ⅱ类。
单选题 假定,房屋集中在楼盖和屋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首层G 1 =12000kN,G 2-9 =11200kN,G 10 =9250kN,结构考虑填充墙影响的基本自振周期T 1 =1.24s,结构阻尼比ζ=0.05。试问,采用底部剪力法估算时,该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 Ek (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解析] 由《抗规》5.2.1条,
G eq =(12000+8×11200+9250)×0.85=110850×0.85=94223kN
由《抗规》5.1.5条,
ξ=0.05,γ=0.9,η 2 =1.0,T g =0.35,T 1 =1.24s= T g =3.54T g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位于《抗规》图5.1.5曲线下降段,
单选题 假定,该框架结构进行方案调整后,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T 1 =1.10s,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 Ek =3750kN。试问,作用于该结构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ΔF 10 (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解析] 由《抗规》5.2.1条
ΔF nn ·F Ek ,T 1 =1.1s=
单选题 假定,该结构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沿高度分布均匀,底层屈服强度系数为0.45,且不小于上层该系数的0.8,底层柱的轴压比为0.60。试问,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按弹性分析的层间位移(mm),最大不超过下列何值时,才能满足结构弹塑性水平位移限值要求?
提示: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可考虑柱子箍筋构造措施的提高。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解析] 根据《高规》3.7.5条,框架结构[θ p ]=1/50。
对本结构而言,轴压比大于0.4,可采用柱子全高的箍筋构造比规程中框架柱箍筋最小配箍特征值大30%,从而层间弹塑性位移角限值可提高20%。
薄弱层底层:
Δu p ≤[θ p ]h= ×1.2=108mm
根据《高规》5.5.3条

ξ y =0.45,查表5.5.3,η p =1.9
单选题 假定,该结构第1层永久荷载标准值为11500kN,第2~9层永久荷载标准值均为11000kN,第10层永久荷载标准值为9000kN,第1~9层可变荷载标准值均为800kN,第10层可变荷载标准值为600kN。试问,进行弹性计算分析且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不利影响时,该结构所需的首层弹性等效侧向刚度最小值(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解析] 根据《高规》5.4.1条,对于框架结构满足:
单选题 假定,该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为二级,其中某柱截面尺寸为600mm×6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f c =16.7N/mm 2 ),剪跨比为2.3,节点核心区上柱轴压比0.60,下柱轴压比0.70,柱纵筋采用HRB400(f y =360N/mm 2 ),直径为25mm,箍筋采用HRB335(f y =300N/mm 2 ),箍筋保护层厚度为20mm,节点核心区的箍筋配置如图所示。试问,满足规程构造要求的节点核心区箍筋体积配箍百分率ρ v 最小值,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解析] 根据《高规》表6.4.3-2,抗震等级二级时,箍筋最小直径为8mm,最大间距为100mm,
根据《高规》第6.4.10条,节点核心区要求配箍特征值≥0.10,且要求体积配箍率≥0.5%。
根据《高规》式(6.4.7),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规范关于高层框架节点核心区设置水平箍筋的有关规定的理解与应用,以及对柱体积配箍率概念的理解和计算。
1.本题需要解答二级框架结构的框架柱,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构造要求的节点核心区箍筋体积配箍百分率ρ v 最小值。关于框架柱节点核心区箍筋的设置要求,《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以及《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均有类似规定,本题依据上述三本任一规范均能顺利解答,为方便答题,提示要求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进行解答。此外,为了方便计算和保证计算结果的唯一性,提示又给出在进行柱箍筋体积配箍率计算时可不计入箍筋重叠部分。
2.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6.4.10条第2款,二级框架节点核心区的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0.5%,若考生以此作为选项答案将导致错误结果。实际上《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还指出,框架节点核心区箍筋的构造要求宜符合第6.4.3条有关柱箍筋的规定,这是本题的考点,考生只要理解箍筋体积配箍率的概念,本题不难解答。
3.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表6.4.3-2,抗震等级二级时,箍筋最小直径为8mm,最大间距为100mm,ρ vmin = ×100%=0.75%。
而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式(6.4.7),柱箍筋加密区箍筋的体积配箍率尚应符合:
单选题 假定,框架中间层边框架节点如图所示。梁端A处由重力荷载代表值产生的弯矩标准值MG=-135kN·m,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弯矩标准值M E =±130kN·m,风荷载产生的弯矩标准值M W =±80kN·m。试问,框架梁端(A—A处)在考虑弯矩调幅后(调幅系数0.85),地震设计状况下梁顶最不利组合弯矩设计值M A (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解析] 根据《高规》第5.2.3条,对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梁端弯矩进行调幅:
=0.85×135=115kN·m
《高规》表5.6.4,建筑高度小于60m,不考虑风荷载,组合弯矩设计值为:
M B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