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题揣摩语言,引导学生细心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第1题中的①句“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
第2题中的①句“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第3题中的①句“镶嵌在门框里”,运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考点] 教学设计题(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并且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如:“镶嵌(xiāngqiàn)、伛(yǔ)、翳(yì)、骷髅(kūlóu)、攥(zuàn)着、滞(zhì)笨、愧怍(zuò)”等。
②能够说出杨绛、钱钟书两位作家的基本概况。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举例,概括说明老王、作者的性格特点。
②说出重要语句的含义及其在表达文章主旨上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时代背景,体会并把握文章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平等意识,肯定贫困中人性的善的主旨,指出文章中隐含的对不公正年代的批判。
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说明文章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平等意识,肯定贫困中人性的善的主旨;说出重要语句的含义及其在表达文章主旨上的作用。
②难点:说明文章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平等意识,肯定贫困中人性的善的主旨。
[考点] 教学设计题(下)
教学过程
(一)教师引导:初步感知本文平淡有味的语言特点。
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从中找出你最欣赏的词语或句子,并说明理由(理由充分,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本文的语言特点:
(1)用词通俗简单,句子明白晓畅,没有任何阅读障碍。
(2)平淡的语言耐人品味,意蕴很深。
如: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短短二十余字就交代了“我”和老王的关系:老王是拉车的,“我”是坐车的,我们是主雇关系。“蹬”和“坐”本是不平等的,但是一句“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却又打破了这种不平等,给人以亲近感,说明“我”和老王是比较熟识的。一个“常”字又交代了“我”经常照顾老王的生意,同时“我”对老王的照顾也成为老王对“我”感激的原因,为后文的展开做了铺垫。
(二)学生小组合作,深入探究:根据刚才的讨论分析,从文章其余部分找出表现“语言平淡有味”特点的词或句子。
如: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平淡的叙述中蕴含作者的真情,写出了老王的质朴善良。
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白描手法,不加任何渲染铺排,一切全凭读者自己去品味,达到了于无声处胜有声的效果。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镶嵌”一词,原本是指照片或图片等平面化的物体嵌入到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这里写老王镶嵌在门框里,形象地表现出了老王的单薄、瘦弱、僵硬。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一个“直”字,很常见,很通俗,但非常恰切,仿佛让我们亲眼看到了老王直僵僵的,但又身体重心不稳、仿佛随时会倒下去的举步维艰的情形。
(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巩固强化对本文平淡有味语言特点的理解认识)
(三)比较阅读,提升认识,总结本文语言特点,同时感受杨绛的平民精神。
(1)比较:从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两个角度比较自己的写人短文和杨绛的作品有什么不同。
(学生的创作,言有尽意也有尽,抒情议论多,有的用心表现文采,反而降低了文章的情感因素)
(2)提升:结合文章具体的语句,总结本文平淡的语言风格在字、词、句和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①用字、用词浅近,但准确性、概括性极高。
②表达方式多用描写和叙述。
③惯用白描手法。
④不绝对排斥抒情和议论。如文章最后一句议论需要重点解读,一是分析它反映出的杨绛散文在语言上的特点,二是它集中反映出杨绎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对于底层劳动者的同情、关心和敬重。这些内容也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在第四部分中分析杨绛对老王对平民的情感。
(这里的“提升”要在学生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
[考点] 教学设计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