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式上看,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五方面,这些规律性具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规律性。
(1)人的发展的规律
①顺序性
个体的发展是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连续地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顺序性。如身体的发展是由头部到下肢和由中心向边缘进行,人的动作发展也是先由较大、较粗的动作向较小、较精细的动作的顺序进行;心理的发展也是这样,诸如记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识记到意义识记,思维的发展是由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情感的发展则由喜、怒、衰、乐等一般情绪到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应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②阶段性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现代心理学将人的发展的顺序与阶段概况为六个时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初期、成年期,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联系着,每一发展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又是后一阶段的准备;每一发展阶段都经历着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其首先表现为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就由量变到质变,从而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每一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发展特征,就是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③不均衡性
个体的身心发展在经历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发展时,其速度和水平都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表现为:一是在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不同年龄阶段,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不均衡的。例如神经系统的发展呈现出先快后慢的特点,大脑重量的90%是在6岁以前发育完成的,只有10%是在6岁以后发育长成的。二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在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上也是不同的,如生殖系统的发展与神经系统的发展不同,前者表现为发展的先慢后快,从青年发育期才开始有明显的发育变化。
④差异性
与不均衡性相联系的是在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儿童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由于遗传素质、家庭和环境的差异以及所受教育的不同,同龄儿童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会有很大的差异,处于同一年龄的儿童其智力发展水平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此外,发展的差异性还表现在心理品质和个性倾向等方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上。
⑤整体性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既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不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对象的特征,就无法教育人。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要把学生看做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
(2)人的发展的规律的启示
①根据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学家提出了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概念,即人的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发展最快、最适宜形成的时期。教育工作者必须善于捕捉和抓住人的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对受教育者实施最佳的教育,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②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③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地发展。
④由于人的整体内部存在着一定的秩序和结构,人的整体发展总是呈现出其各个方面相对独立发展时所不具有的一些性质和功能。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要把学生看做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