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有哪些模式?
美国学者罗斯曼将社区工作模式分为: 地区发展、 社会策划和社区照顾三个实施模式。
(1) 地区发展模式
① 地区发展模式的含义
地区发展模式是社区工作者协助社区成员分析问题、 发挥其自主性的工作过程, 目的是提高他们及地区团体对社区的认同, 鼓励他们通过自助和互助解决社区问题。
② 地区发展模式的基本假设
地区发展模式的基本假设, 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a. 为社区居民应该愿意参与社区事务;
b. 为社区问题的主要成因是缺乏沟通和合作, 所以如果能通过发动居民参与, 改善沟通和加强合作, 社区问题就能够获得解决, 同时也相信社区自身有解决社区问题的力量;
c. 为社区是应当也可以实现和谐, 社区内不同人群的利益不是对立的, 而是有共同利益的, 社区本身有潜力和资源解决社区问题。
③ 特点
a. 较多关注社区共同性问题。 共同性问题, 是指对社区中绝大部分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的问题。 社区工作者常以共同性问题为契机, 推动大多数居民参与。
b. 通过建立社区自主能力来实现社区的重新整合。
c. 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超过任务目标。
d. 重视居民的参与。
④ 地区发展模式的实施策略
a. 推进居民之间的交流。 主要是针对社区居民之间的冷漠和疏离所采取的策略。 社区工作者一般会通过组织一系列的社会交往和公共活动(如文艺演出、 老人书画比赛、 青少年兴趣小组等)让居民互相熟悉、交往沟通, 并让部分有积极性的社区成员承担一些任务, 或参与活动的策划与管理, 增强居民处理事务的能力和责任感。
b. 团结邻里。 主要是针对社区中部分邻里关系不良而采取的策略。 社区工作者一般会组织多元化的活动鼓励居民参与, 推动建立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 社区工作者也会建立基层联络网, 加强邻里间的沟通, 实现邻里关系的改善。
c. 社区教育。 主要解决的是居民对社区资源不熟悉或陌生方面的问题, 并培养居民骨干。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绘制社区地图、 印发宣传单等方式, 为居民提供现有的社会服务资料, 告知居民社区资源的分布。 另外, 社区工作者也会通过开办一些课程, 告诉居民如何运用社会资源来改善生活。 通过这些活动达到促使居民认识社区、 归属社区、 关心社区的目的。
d. 提供服务和发展资源。 主要针对的是社区服务和社区资源缺乏的问题。 在服务提供方面, 社区工作者根据社区的需要, 利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巧, 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活动或教育活动; 发动社区资源, 开展互助形式服务; 对于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居民, 也提供转介服务。
e. 社区参与。 主要解决社区面对的部分共同问题, 如环境和设施问题等。 社区工作者一般会通过动员居民集体参与来解决问题, 还会建立居民关注问题小组来促进社区力量的系统化。 另外, 当居民抱怨政府对社区的共同问题应对不力时, 社区工作者要提供一些建设性途径让居民表达意见, 反映民意, 建立政府与居民的联系及沟通, 促进甄相了解, 同时也要求居民不仅仅表达不满, 更重要的是提出改善的建议和方法。
⑤ 地区发展模式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a. 使能者。 协助居民表达对社区问题的不满, 鼓励和协助居民组织起来, 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人际关系, 促进共同目标的产生与实现。
b. 教育者。 社区工作者通过开展培训, 帮助居民掌握解决问题的
技巧和组织技巧, 培养居民积极参与和自助互助的精神。
c. 中介者。 协调各方面的社区团体和个人, 促进他们之间的沟通
和合作, 调动社区资源, 改善社区的问题。
⑥ 地区发展模式的评价
a. 优点
第一, 好的社区气氛。 地区发展模式注重和谐工作手法, 强调居民和团体间的团结、 合作、 互助, 因此可以营造互相关怀的社区气氛。 同时, 也有助于建立多元化社区网络(如社会交往小组、 娱乐小组、 兴趣小组等), 联结社区内居民, 使他们对社区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从而减少社区疏离。
第二, 提高居民的能力。 地区发展模式强调社区自助自决的目标,可以使居民自己决定及推行切合本社区需要的工作, 从而更能有效地满足居民的需要。 另外, 居民通过自助参与的过程, 学会解决问题的技巧, 能够提高其应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并有助于提升居民自我的信心。
第三, 推进社区民主。 地区发展模式注重沟通与合作, 成为积极推动参与式民主的刺激因素。 社区通过居民和组织参与培养了寻求共识与协调的民主意识。
第四, 切合中国文化传统。 地区发展模式的目标和所运用的手法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较多相融之处, 如中国人爱面子、 不喜欢对抗。 所以, 该模式较为适合在我国城乡社区施行, 可以有效地达到推动社区自助和解决社区问题的目标。
b. 缺点
第一, 无法解决整体资源分配不均及制度不合理产生的社区问题;
第二, 调和不同利益群体的手段不足;
第三, 民主参与导致的成本高而效益低。
(2) 社区策划模式
① 社区策划模式的含义
社会策划模式是依靠专家的意见和知识, 通过理性、 客观和系统化的分析, 处理社区问题的过程。
② 社区策划模式的基本假设
a. 社会策划模式假设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下, 要达到社区变迁, 必须依靠专业人员和专业技术, 即专门的计划者通过技术的运作,导致复杂的社区变迁。 计划者设计各种计划与政策, 并通过有效的方式加以执行, 将各种服务输送给有需要的人群。
b. 社会策划模式崇尚理性的力量。 “理性”, 指在做出选择与决定时, 有清晰的目标和假设, 运用连贯一致的决策标准, 系统而详尽地考虑事实, 以客观的理由及逻辑去分析各个可行的方案并估量其后果, 最终做出理想的决定。
c. 社会策划模式假设社会问题可以通过渐进的方式解决, 即承认人类的能力是有限的, 不可能完全客观地应付复杂的社会问题, 所以,渐进式的策划。 这种模式正视资源、 权力、 技术等因素的限制, 承认政治因素随时可能影响那些清晰并有长远目标的计划。
③ 社区策划模式的特点
a. 注重任务目标的实现。 在社会策划模式中, 任务目标是解决实质性的社区问题, 过程目标是收集和分析资料, 以及系统分配时间和动员资源。 社会策划模式注重任务目标的实现, 以解决实质性社会问题为主要工作取向。
b. 强调运用理性原则处理问题。 一方面强调过程的理性化, 包括工作中设定清晰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设计可行性方案, 预估方案的收益与代价, 比较和选择代价最低、 效果和效率最佳的方案实施。 另一方面强调技巧的科学化, 特别是运用科学方法, 包括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收集、 处理和分析资料, 来协助做出决定。
c. 注重自上而下的改变。 社区工作者扮演着专家的角色, 运用知识、 科学的决策能力及其权威, 推动及策划改变。 社会策划的过程主要是收集与问题有关的各种资料, 了解问题的本质和发生原因, 并用理性的态度决定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 社区工作者在收集资料、 分析事实、决定方案、 采取行动等过程中居于主要位置。
d. 指向社区未来变化。 社会策划是通过分析当前和过去的资料,预测将会发生的事情, 并设计应付的对策, 其目的是尽量降低社区未来变化的不稳定性。
④ 社区策划模式的实施策略
a. 明确组织的使命和目标;
b. 分析环境和形势;
c. 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能力;
d. 界定和分析问题;
e. 确定需要;
f. 建立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标准;
g. 列出、 比较并选择可行方案;
h. 测试方案;
i. 执行方案;
j. 评估结果。
⑤ 社区策划模式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a. 技术专家。 包括收集社区资料, 进行社区分析及社区诊断, 进行社会调查、 资讯提供、 组织运作及评估等。
b. 方案实施者。 社会工作者执行有关方案, 与有关机构、 团体保持良好关系以利于方案的推动。
⑥ 社区策划模式的评价
a. 优点
第一, 保证服务质量。 因为事先已经考虑清楚如何解决社区问题,加之社会工作者又拥有所需的技术和能力, 所以, 以保证其所提供的服务的质量。
第二, 较有效率。 社会策划模式比较注意专家的作用, 因而使决策和行动都可以有更高的效率。 除非遇到反对组织, 一般而言可以保证服务能较快满足民众的需要。
b. 缺点
第一, 一是居民参与率低。 首先, 在服务目标方面, 常常由社会工作者来确定什么是民众的需要, 可能未真正代表民众的心声; 其次, 由于在决策过程中缺少民众的参与, 可能导致民众对计划本身缺乏兴趣和投入。
第二, 服务对象对所提供的服务的依赖性上升, 可能导致被动民众群体的出现。
(3) 社区照顾模式
① 社区照顾模式的含义
社区照顾是社会工作者动员社区资源, 运用非正规支援网络, 联合正规服务提供支援服务与设施, 让有需要照顾的人士在家里或社区中得到照顾、 过正常生活的活动。
② 社区照顾模式的特点
a. 协助服务对象正常地融入社区;
b. 强调社区责任;
c. 强调非正规照顾的作用;
d. 提倡建立相互关怀的社区。
③ 社区照顾模式的实施策略
a. 在社区照顾
“在社区照顾”, 是指将一些服务对象放在社区内开展的服务, 即指有需要及依赖外来照顾的弱势人士, 在社区的小型服务机构或住所中获得专业人员的照顾。 “在社区照顾”的核心是强调服务的“非机构化”, 将照顾者放回社区内进行照顾, 使他们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生活, 协助他们融入社区生活。
b. 由社区照顾
“由社区照顾”是指由家庭、 亲友、 邻里、 志愿者等所提供的照顾和服务。 “由社区照顾”的核心是强调动员社区内的资源, 发动在社区内的亲戚朋友和居民协助提供照顾。
c. 为社区照顾
要成功地进行社区照顾, 单靠社区及家人的力量是不够的, 为了不使这些照顾者被“耗尽”, 还需要充足的支援性社区服务辅助才能使社区照顾持续下去。 这些社区服务包括日间医院、 日间护理中心、 家务助理、 康复护士、 多元化的老人社区服务中心、 暂托服务、 关怀访问及定期的电话慰问等。
④ 社区照顾模式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a. 治疗者。 为个别服务对象提供行为治疗或其他心理治疗, 也开展家庭治疗和小组治疗。
b. 辅导者和教育者。 为照顾者提供辅导服务, 为照顾者小组提供训练课程, 辅导有关的照顾技巧。
c. 经纪人。 为服务对象寻找有关的服务, 如为弱智儿童寻找特殊学校, 协助其接受文化教育; 为照顾者小组的活动寻找社区资源, 例如活动场地; 推动照顾者协助服务机构推行服务; 向照顾者小组提供经费或社区资源的资料和申请渠道等。
d. 倡议者。 为较为特殊的服务对象倡议和争取合适的服务; 替照顾者向有关方面提出意见和争取改善措施; 通过教育和培训, 鼓励照顾者自主争取权益。
e. 顾问。 就服务对象的情况向有关服务机构提供意见, 例如, 特殊教育学校介绍弱智儿童的情况并提出服务建议; 为照顾者小组提供支援, 提供活动及发展方向上的意见。
⑤ 社区照顾模式的评价
a. 优点
第一, 对服务对象人性化的关怀。 社区照顾注重社区内个人及家庭困难的解决, 强调在社区内建立一个由社区居民组成的支援系统和网络, 发挥照顾的功能, 增强人性化的关怀, 拉近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
第二, 动员社区普通居民参与社区照顾。 社区照顾鼓励社区居民对一些有特殊需要的服务对象加以关心和接纳, 号召社区成员参与服务,为有需要的人士编织一个社区互助网络。 这些由邻里和社区人士组成的互助网络有助于建立一个关怀互助的社区环境, 促进社区发展。
第三, 倡导社区层面服务的综合化。 “在社区照顾”体现了服务策略的改变, 即通过服务的非院舍化及支援性服务的加强, 使被照顾者留在自己熟悉的社区中生活; “由社区照顾”则突出了服务资源的综合运用,即发动被照顾者的亲朋好友及邻居等提供协助照顾, 建立一个关怀性社区。
b. 缺点
第一, 资源及权力下放可能引发的政府责任与角色问题;
第二, 社区资源状况可能不符合社区照顾的要求;
第三, 激励机制问题。 社区照顾显然是把传统责任和利他精神作为照顾行为的道德基础。 然而当我们肯定道德承担和约束力量的同时, 必须承认道德的承担是有限度的。 当家庭、 社区网络不可能对被照顾者负起长期责任时, 最后会伤害被照顾者的利益。
第四, 非正规照顾的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在社区照顾的范围内, 照顾者不再局限于受聘于政府或服务机构的专业社会工作者, 而是尽量鼓励服务对象的亲人、 邻居或志愿者提供照顾服务。 在遇到较复杂的照顾任务时, 服务质量可能难以保证。
第五, 社区对有困难人士的排斥和歧视问题。 社会对一些有特殊困难的人士, 如残疾人士、 精神病患者往往存有很深的偏见和歧视, 有的甚至采取激烈的行动反对在社区内设立有关的服务设施, 这实际上反映了社区居民对特殊困难群体境况的不理解, 也缺乏一份关怀和体谅的态度去接纳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