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某铁矿项目位于A县B村西,距A县城28km。矿区面积1.9km2,设计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规划生产能力10万吨/年,矿山开采年限9年,总投资2000万元。项目建设主体工程(开拓系统3套、运输系统、地面生产系统)、辅助工程(通风系统、排水系统、废石系统、储运系统)、公用工程(给排水系统、供电系统、供热系统)及环保系统等。
该矿区评价范围内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矿区占地现状为荒地及部分经济林地,无基本农田,东侧与一小型河流相邻,东南300m处为B村。

问答题 给出项目施工期水环境污染环节及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给出项目施工期水环境污染环节及防治措施。
(1)污染环节:施工期的废水主要有井筒排出的少量矿井涌水、施工区的冲洗与设备清洗废水以及施工队伍排放的生活污水。矿井涌水主要污染物为SS;施工区的冲洗与设备清洗废水主要污染物为SS、油类;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中主要污染物为SS。
(2)防治措施如下。
①施工期井筒排出的矿井涌水水量很小,井下水处理站尚未建设,根据其水质情况及地面工程用水水质要求,矿井水经临时沉淀池沉淀后,可满足地面工程拌料、施工机械清洗等用水要求,也可用于施工场地和道路降尘洒水,施工期的设备清洗废水应经去油处理沉淀、循环利用。
②施工期应设置生活污水临时集中收集池,经过除油、沉淀等简易处理后用于场地洒水抑尘,不得随地泼洒。施工人员集中居住地应设防渗旱厕,并经常喷洒灭蝇药剂。
③此外,对露天堆放的施工材料、土堆、沙堆等,施工单位要用棚布覆盖,避免在下雨天物料随雨水流失,产生不必要的污染。
【答案解析】
问答题 简要进行施工期声环境影响分析及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施工期噪声主要是施工现场的各类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包括新建井筒的凿井设备噪声和地面建构筑物的施工噪声)以及建筑物料运输造成的交通噪声。
防治措施如下。
(1)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制定施工计划时,将固定噪声源远离保护目标布设,应尽可能避免高噪声设备同时施工;高噪声的作业应尽量安排在白天进行,减少夜间施工量,打桩机等禁止在夜间施工,避免对周围村庄居民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2)合理布局施工现场:避免同一地点安排大量动力机械设备,以免局部声级过高。
(3)降低设备噪声级:设备选型上尽量采用低噪声设备,如以液压机械代替燃油机械,振捣器采用高频振捣器等;对动力机械设备要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使其一直保持良好的状态,减轻因设备运行状态不佳而造成的噪声污染。闲置不用的设备应立即关闭。
(4)运输要采用车况良好的车辆,并应注意定期维修和养护;在乡村路段要限制鸣笛;一般情况应禁止夜间运输。
(5)加强宣传,协调并与受影响的居民进行沟通,减少噪声扰民及可能带来的纠纷。
【答案解析】
问答题 简要进行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及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施工期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凿井、场地挖填、地面建构筑物及道路建设时对土地扰动作用,造成地貌的改变、植被的破坏、野生动物扰动、短期内使水土流失加剧,对局部生态环境有不利影响。
防治措施如下。
(1)土壤与植被的保护与恢复措施。
①施工时应采取尽量少占地、少破坏植被的原则,各施工活动应严格控制在施工区域内进行,以免造成周围植被、土壤的大面积破坏和干扰动物的栖息环境。对于植被生长较好的地段,尽量不要在这些地段设置临时工棚、料场等。
②对于临时占地及新开辟的临时便道等破坏区,项目建设结束后应进行植被恢复。凡受到施工车辆、机械破坏的地方均要进行土地平整、耕翻疏松(要求深翻表土30~40cm),并在适当季节进行植树、种草工作,保持地表原有的稳定状态。
③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严禁在规定的施工范围外随意砍伐树木。对于施工过程中破坏的乔木和灌丛,要制定补偿措施,损失多少必须补偿多少,进行原地补充或异地补充。
(2)土壤侵蚀的防治对策措施
①在地面施工过程中,应避免在大风季节以及暴雨时节作业。对施工破坏区,施工完毕,要及时平整土地,并种植适宜的植物,以防止发生新的土壤侵蚀。
②施工期应先建设各种排水设施,将雨水及时排走,避免在场地形成水漫流,导致水土流失加重。
③对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掘进矸石和废弃建筑材料,要合理堆入废石场,不得将其任意裸露弃置,以免遇降雨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灾害。
【答案解析】
问答题 试给出该项目主要环境风险。
【正确答案】(1)废石堆放引起泥石流风险;
(2)开采面滑坡、崩塌风险;
(3)火药暂存风险。
(4)地表水、地下水污染风险。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