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者的特点现在阐述如下:
①探索性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提供一些资料以帮助调研者认识和理解所面对的问题。常常用于在一种更正式的调研之前帮助调研者将问题定义得更准确些、帮助确定相关的行动路线或获取更多的有关资料。这一阶段所需的信息是不精确定义的,研究过程很有灵活性,没有什么结构。例如,向行业专家咨询就是一种探索性的研究。样本量一般较小,也没有什么代表性。原始数据一般是定性的。探索性调研的结果一般只是试验性的、暂时性的,或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开始。
②描述性的调查研究是结论性研究的一种,顾名思义,这种研究的结果,就是要描述某些事物――通常中事物总体的特征或功能,具体地说就是描述市场的特征或功能。组织描述性调研主要有如下内容:描述有关群体的特证;估算在某一具体总体中显示某种行为的人群所占的比例;确定产品特征的概念;确定变量间的联系程度。例如,在百货商店购物与外出就餐之间有什么程度的关联;进行具体的预测。描述性调研假定调研者事先已对问题有许多相关的知识。事实上,探索性与描述性调研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事先购制了具体的假设。因此,所需的信息是很清楚地定义了的。典型的描述性调研都是以有代表性的大样本(一般在600人以上)为基础的。正式的调研方案的设计规定选择信息来源的方法,以及从这些来源收集数据的方法。
③解释性研究目的是要获取有关起因和结果之间联系的证据。和描述性研究一样,解释性研究也需要有方案和结构的设计。描述性研究虽然也可以确定变量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但是并不能确定因果关系。要考察因果关系必须将有些可能影响结果的变量控制起来,这样,起因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才能测量出来。研究因果关系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法。当然还有些高级的统计方法可以用于检验因果关系的模型。例如为了检验包装(自变量)对销售量(因变量)的影响,可将同类商店随机地分为两组,分别出售新包装的商品和原包装的同种商品,最后再进行比较。虽然解释性研究的方法与其他研究方法不太相同,但也不应将其孤立起来看。
(2)事实上,在许多调研中,探索性的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的设计都是相互补充的。三种类型的研究设计并不是绝对互相独立进行的,其关系主要表现在:
①如果对调研问题的情况几乎一无所知,那么调查研究就要从探索性研究开始。下述的几种情况就需要首先进行探索性研究:如果要对调研问题作更准确的定义;如果要确定备选的行动路线;如果要制定调查问答或理论假设;如果要将关键的变量分类成自变量或因变量。
②在整个研究方案设计的框架中,探索性研究是最初的步骤。在大多数情况下,还应继续进行描述性研究或因果关系研究。例如,通过探索性研究得到的假设应当利用描述性研究或因果关系研究的方法进行统计检验。
③并不是每一个方案设计都要从探索性研究开始。是否要用探索性研究取决于调研问题定义的准确程度,以及调研者对处理问题途径的把握程度。例如,每年都要搞的消费者满意度调查就不再需要由探索性研究开始。
④一般探索性研究都是作为起始步骤的,但有时这类研究也需要跟随在描述性研究或因果关系研究之后进行。例如,当描述性研究或解释性研究的研究结果让管理决策者很难理解时,利用探索性研究将可能提供更深入的认识从而可以帮助理解调研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