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A公司拟建一个大型铜矿。经检测,该处铜矿主要矿物成分为黄铁矿和黄铜矿,且该矿山所在区域为低山丘陵,年均降雨量为2000mm,而且年内分配不均。矿山所在区域赋存地下水分为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前者赋存于沟谷两侧的残坡积层和冲洪积层中,地下水水量贫乏,与露天开采矿坑涌水关系不大;后者主要赋存于矿区出露最广的千枚岩地层中,与露天采场矿坑涌水关系密切。
矿开发利用方案如下:(1)采用露天开采方式,开采规模6000t/d。(2)露天采场采坑最终占地面积为60.3hm 2 ,坑底标高-162m,坑口标高92m,采坑废石和矿石均采用汽车运输方式分别送往废石场和选矿厂。采坑废水通过管道送往废石场废水调节库。(3)选矿厂设粗碎站、破碎车间、磨浮车间、脱水车间和尾矿输送系统等设施。矿石经破碎、球磨和浮选加工后得铜精矿、硫精矿产品,产生的尾矿以尾矿浆(固体浓度25%)的形式,通过沿地表铺设的压力管道输送至3km外的尾矿库,尾矿输送环节可能发生管道破裂尾矿浆泄漏事故。(4)废石场位于露天采场北侧的沟谷,占地面积115.9hm 2 ,总库容1200×10 4 m 3 ,设拦挡坝、废水调节库(位于拦挡坝下游)和废水处理站等设施。废水处理达标后排入附近地表水体。(5)尾矿库位于露天采场西北面1.56km处的沟谷,占地面积98hm 2 ,总库容3.2×10 7 m 3 ,尾矿浆在尾矿库澄清,尾矿库溢流清水有限经回水泵站回用与选矿厂,剩余部分经处理达标后外排。
【问题】
问答题 影响采坑废水产生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减少其废水产生量?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影响采坑废水产生量的主要因素有:(1)开采区面积、开采深度、开采时序或方式;(2)地表径流;(3)围岩结构;(4)降雨;(5)地下水补给。
减少采坑废水产生量的措施:(1)合理规划,分期分区开采,严格控制开采作业面的面积;(2)采取废石场覆盖封闭、生态恢复工程措施,将废石堆场封存,底部采用防渗措施;(3)采取基岩裂隙水封堵和截流措施;(4)采坑外围设置截排水设施或截洪沟,采坑区内设置雨水收集池,完善排水设施;(5)结合治理进行生态植被恢复和植被护坡,以减少采坑废水产生量。
问答题 废石场废水的主要污染物和可行的废水处理方法有哪些?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废石场废水的主要污染物为:pH、SS、铜、铁、硫化物、COD、BOD。
可行的废水处理方法:废石场设置了废水调节库和废水处理站,应做好防渗处理。生产废水经石灰石中和,再经沉淀池,废水经沉淀处理,再经化学絮凝沉淀和过滤处理后,回用于选矿厂,或经监测达标后回用于采场内降尘、绿化,尽量少排或不排入附近地表水。
问答题 针对尾矿输送环节可能的泄漏事故,可采取哪些防范措施?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可以采取如下泄漏风险防范措施:(1)源头控制措施:在项目建设初期,应该避开山丘等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采用先进的工艺,优化配置,减少尾矿输送水量。采用优质的管材,配备备用的管道。(2)防渗措施:对废矿输送管道采取防渗措施,并且设置截流设施和事故废水收集池,将泄漏的废矿输送废水收集到事故收集池。(3)加强日常巡察,对输送矿浆管线定期维护维修。(4)事故泄漏应急防范措施:设置应急预案并加强事故应急演练。(5)设置安全防护隔离带,并树立尾矿输送管线安全标识牌。
问答题 给出废石场(含废水调节库)地下水污染监控监测点的布设要求。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废石场地下水污染监控监测点可按下列要求布:(1)在废石场(含废水调节库)地下水上游设置污染监控参照井(孔);(2)在废石场(含废水调节库)设置地下水污染监测井(孔);(3)在废石场(含废水调节库)设置地下水扩散监测井(孔)。 [解析] 本案例第1问主要考查环境影响因素和保护措施分析。矿坑废水量与矿床种类、地质结构、围岩结构、开采作业方法、水文地质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回答污染防治措施时,要注意生态防治措施比如生态修复及护坡等不能漏项。
本案例第2问主要考查污染控制措施。矿山废水处理方法要结合矿山性质,比如说本题目是金属矿山,那么就和非金属矿山的污染物不同,尤其是特征污染物不同,应结合背景材料全面作答。
本案例第3问主要考查消除事故环境影响的措施。环境评价中.一般有管线的地方都存在泄漏风险问题,如石油天然气管道泄漏问题、采掘行业矿浆管线泄漏问题、污水处理站污水管线泄漏问题、化工厂有害气体泄漏问题等,而且管线类风险防范措施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本案例第4问主要考查监测布点的要求。地下水污染监控监测点应当按最新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的要求进行布设。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布设的具体要求:(1)一级评价项目目的含水层的水质监测点应不少于7个点/层。评价区面积大于100km 2 时,每增加15km 2 水质监测点应至少增加1个点/层。一般要求建设项目场地上游和两侧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各不得少于1个点/层,建设项目场地及其下游影响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3个点/层。(2)二级评价项目目的含水层的水质监测点应不少于5个点/层。评价区面积大于100km 2 时,每增加20km 2 水质监测点应至少增加1个点/层。一般要求建设项目场地上游和两侧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各不得少于1个点/层,建设项目场地及其下游影响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2个点/层。(3)三级评价项目目的含水层的水质监测点应不少于3个点/层。一般要求建设项目场地上游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1个点/层,建设项目场地及其下游影响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2个点/层。应当将布点原则及题目介绍的背景条件相结合,并根据项目自身特点,进行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