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简述二程的人性论。
【正确答案】在人性问题上,二程的看法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二程首先区分了物性和人性。物性就是生物所共同表现的属性。这种属性来自于阴阳五行之气。人也具有此种属性。但是人除此之外,还具有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性:“仁义礼智信,五者,性也。” 此外,二程还区分了天命之性和生之谓性。生之谓性的观点,应该说是引进了气的观念,用它来讨论现实的人性。在二程看来,尽管从根源上来说,性是指道德本性,但是道德本性不是抽象存在的,它一定要依赖人的感性存在才能得以表现。离开感性的存在,用理学的话说,也就是气,道德本性就无法呈现。大程说: “生之谓性”,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恶,是气禀有然也。善固性也,然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盖“生之谓性”、“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也。凡人说性,只是说“继之者善”也,孟子言人性善是也。 大程对告子说的“生之谓性”给予了肯定。在他看来,以前的人性论认为善者为性,恶则来自环境等后天因素。但是大程却认为,人的气禀也是恶的一个先天来源。 从气禀上说,善恶都是可能的,这是现实人性所必然存在的现象。“人生而静”以上的状态是本然之性,我们生下来具有的性其实已经不是本然之性了,而是“生之谓性”之性。我们以前谈论的性,都是“继之者善”也,也就是孟子说的性善,而不是“成之者,性也”,其实说性应该在后者这个层次上说。大程还举清水和浊水的例子来说明,清水可以被称为水,浊水也应该被称为水,他用此来说明恶也在人的“生之谓性”中具有先天的气质来源。这是对孟子本然之性的一个补充和修正。 小程的观点也与之有近似之处,他认为“天命之性”是性之理,是纯然善的。但是他不认为不善也可以被称为性,他认为不善来自于由气而来的“才”: 性无不善,而有不善者,才也。性即是理,理则自尧舜至于涂人,一也。才禀于气,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 小程严格区分形上与形下,他认为性是形上之理,是绝对善的。性就是理,性虽然不能脱离气禀,但是二者是有明确区分的。小程更加强调要从本源上说性,这一点更加接近孟子。他认为孔子等人说的“性相近也”,其实说的是气禀之性,只有孟子 说的才是本源之性。 但是,二程又强调“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也就是说,单谈本原之性而不去考虑气,这对于认识现实的人性来说是不够的;但是如果只谈论气禀,而不去谈论本原之性,这是局限于现实的人性,而不能看到人所具有的道德本性才是人性的真正内容。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较好地理解人性。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