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显示偏好是P.萨缪尔森于1948年在《用显示性的偏好论述的消费理论》一文中提出的研究需求理论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如何对价格和收入的变化做出反应)推测人们的偏好。在通常的消费者理论中,偏好(或效用函数)起着中心的作用,但它是与人们内心活动有关的心理概念,故往往被人们认为这是消费者理论的缺陷,同时无差异曲线无法表达多种商品的选择问题。显示性偏好理论只是依赖于实际观察到的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避免了使用先验的效用概念。只要消费者满足显示偏好的基本公理,就可以得到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及需求函数的一些重要性质,如需求函数的唯一性、零次齐次性及斯勒茨基方程中替代项的负性。当然,消费者不符合这些公理,那么他们的行为就是矛盾的、不合理的,因此也不可能通过观察消费者行为得到无差异曲线。显示偏好公理分为一般性公理、弱公理和强公理,这些公理保证了显示偏好的可传递性,以保证推出一条需求曲线。 显示偏好的定义为:设(x
1
,x
2
)是消费者在收入为m时按价格(P
1
,P
2
)购买的商品束,消费者用完所有的收入,因此有等式形式的预算约束P
1
x
1
+P
2
x
2
=m。又设(y
1
,y
2
)是在收入既定条件下有能力购买的商品束,这意味着它满足不等式预算约束:P
1
x
1
+P
2
x
2
≥P
1
y
1
+P
2
y
2
,即:P
1
y
1
+P
2
y
2
≤m。如果这一不等式成立,且(y
1
,y
2
)确实是不同于(x
1
,x
2
)的商品束,就称(x
1
,x
2
)是(y
1
,y
2
)的直接显示偏好。 显示偏好的一般性公理:如果商品束X是选择的商品束,Y是能够购买的商品束,X被显示偏好于Y,则Y不能被直接显示严格偏好于X。这表示消费者总是在他能够购买的商品束中选择他最偏好的商品。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