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如何理解在自动化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来源?无
【正确答案】

(1)剩余价值是指工人再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体现了资本家与雇用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按照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可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工作时间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以获取绝对剩余价值为主,后来变为以获取相对剩余价值为主。

(2)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仍然只能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剩余劳动是指劳动者的全部劳动中超过必要劳动的那一部分劳动。剩余劳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如原始社会,人们生产的产品仅够满足自身生活的需要,没有剩余产品,也就不存在剩余劳动。当劳动生产率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劳动者生产的产品除满足自身需要外还有剩余,剩余劳动就出现了。剩余劳动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是一切剩余价值的来源。

(3)在自动化生产条件下,自动化机器仍然是机器,它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当作劳动资料发挥作用,绝不可能替代劳动的作用,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它们在生产过程中只能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可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而且自动化的机器设备需要人来操纵、控制、维修和保养,自动化的机器设备不可能在生产过程中独立地、有意识地进行生产活动。这里自动化机器作为资本的形态之一,而资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生产资料等物成为资本,不是由它们的自然属性决定的,不是因为它们能用于生产一定的使用价值,而是由于它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货币转化为资本,关键是劳动力成为了商品,资本只有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才能获得剩余价值。所以,在自动化的生产条件下的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在本质上仍然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4)在自动化生产条件下,个别使用高度自动化机器体系的企业的资本家,能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所谓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也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它的产生不是由于商品的价格高于价值,而是由于工人在同样的劳动时间中创造了更多的价值。在现实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单个企业开始的。最初自动化机器的使用也是从少数企业开始的。由于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决定于个别劳动时间。所以,单个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使生活资料价值降低,不能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不能产生相对剩余价值。但单个企业借助于自动化机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因而就会产生出超额剩余价值。

(5)自动化生产在某个部门得到普及后,则该部门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不仅来自本部门工人的剩余劳动,而且通过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还占有其他部门工人的剩余劳动。不同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剩余价值率等的不同,利润率也各不相同。但资本的本质是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因此资本家要把自己的资本投向利润高的部门。于是,资本便不断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这会导致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投资减少、产品供给减少、价格上升、利润增加、利润率提高。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各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相等为止。原来的先进生产条件转化为一般的生产条件,社会价值和个别价值的差额将不复存在,从而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了。超额剩余价值在个别资本家那里消失,整个资本家阶级却普遍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