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教学片段: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教师活动:现在农村经济条件好了,大部分家庭盖有楼房。大家知道农村的楼房都有房梁,并且这些房梁都保持水平状态,你知道木匠师傅采用什么方法来确定房梁是否保持水平吗?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学生1:用水平尺。学生2:用铅垂线,使房梁与铅垂线互相垂直。学生3:木匠师傅用眼睛估计。……
    教师活动:教师肯定以上学生的回答,同时指出学生3凭估计来判断,总是令人不放心,不能花上几万元,造出的房子是一高一低的。
    现在有这样一种方法,不知道这根房梁能否保持水平?
    如图1,房梁上放一把三角尺(等腰直角三角形),从顶点A挂一条铅垂线,使线经过三角尺斜边的中点O。
   

    图1

    我们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就能解决这类问题。然后引出课题:等腰三角形。
    (二)实验操作,探究规律
    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方格纸、一张白纸。
    活动一:在方格纸上画出等腰三角形
    方格纸上学生画出各种等腰三角形(锐角等腰三角形、钝角等腰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
    活动二: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根据方格纸所画的等腰三角形,说出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边、顶角、底角的概念。
    并给出等边三角形的概念: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同时在概念的基础上理解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活动三:一张白纸,如何折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问答题   分析导入环节的设计意图;
【正确答案】

导入环节的设计意图

以生活实际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新知内容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另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答案解析】

问答题   针对“实验操作,探究规律”环节的四个活动,分析设计意图;
【正确答案】

活动的设计意图

从整体上看,四个活动的探究内容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使学生由浅入深地获取新知。活动一是让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活动二是在活动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并结合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做类比学习;活动三是活动四探究内容的操作背景,活动三、四是对等腰三角形相关性质进一步的探索和学习。

整个“实验操作、探究规律”环节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实践、探究和交流,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培养学生一定的动手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意义。

【答案解析】

问答题   结合本教学案例,请对该教师的授课谈谈你的看法和意见。
【正确答案】

①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的解决允许运用直观的方法,还应当鼓励学生不停留在直观的认识上,要进行合情地推理、精确地计算,科学地判断。本案例把“问题”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运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发现规律和运用规律,使学生在长知识的同时,也长智慧、长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②让数学思想方法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本案例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的活动体会“转化”思想,由对等腰三角形的对折联系到轴对称。同时渗透数学与实践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③由于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知识已有初步的认识,本课的难点应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及其应用上,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生活中的事例),通过“折”这一直观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地探索、交流,从而习得知识和经验,提高能力和兴趣。

  ④在数学活动中要真正让每一位学生积极行动起来,能提出自己的方法和建议,成为数学活动中的一份子,要培养学生相对独立地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其逐步学会运用分析、类比、转化等方法。本课中围绕一个“折”字较为成功地体现了这一点。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