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网络围观”与传统的舆论监督有什么关系,“网络围观”为何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响力?“网络围观”的利弊是什么?(安徽大学2011年研)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网络围观:一种特殊的舆论监督形式。 目前对网络围观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其主要形式是网民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工具对公布在互联网上的社会事件进行集中关注或评议。围观大致可以分为3个层面:观而不语、既观又评、既观又评且行。就本质而言,网络围观是网络舆论监督的一种形式,具有参与者自发群聚、信息扩散快速、依赖微博和论坛等新平台、社会干预倾向等特征,不仅通过公众注意力的“聚焦”设定公共议题,而且通过网民的密集关注、意见的集中表达和群体性社会情绪抒发等方式形成一种压力机制,推动舆论监督从个体表达走向公共决策。 (2)网络围观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原因分析 ①在数量和声势上对被围观者造成压力。互联网是一个可以自由发表观点的开放平台,网民通过点击、评论、转发等行为围观某一社会事件,经过互联网的快速传播,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围观规模和场域。更大规模数量的网民带来的网络舆论对被围观者造成压力。 ②由于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围观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演变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造成强大舆论声势。网络围观由于网络匿名、自由、开放的特征和群体行动中网民从众心理作用下“去个体化”等特征,极易引发线上群体性社会情绪表达转化为线下的群体性行动,甚至是非理性暴力事件,从而引发社会各界各阶层广泛参与,引发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应及时采取措施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3)网络围观的利弊 ①积极作用:是民意的体现,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平等的表达意见、参与公众事件的平台,能形成巨大的舆论监督力量,推动事实真相的揭示,民众情感宣泄,有助于引发社会各界各阶层广泛关注与参与,有助于引起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高度关注,及时采取措施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②消极作用:大规模的围观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必然引起民怨积聚而为社会稳定埋下隐患。网络围观可能成为散播虚假信息与不良情绪的平台,过度围观可能侵犯当事人隐私,对当事人造成伤害。引导不当很容易导致虚拟的“心理群体”演化为现实的社会集合行为乃至暴力行为,从而破坏社会和谐与安定。 (4)正向发挥网络围观的舆论监督功能 ①培养舆论领袖,发挥其在围观行为中的导向作用,引导舆论发挥正向功能。 ②网络管理者要对争议性话题进行信息平衡和舆论引导,增强围观的理性和建设性。 ③建立合理的线下利益诉求渠道。一方面对网络围观要持宽容态度,视之为“减压阀”和舆情收集渠道,另一方面又要及时合理应对问题,不能让问题和负面情绪升级和扩散,避免网络围观从网上“公共运动”转变为网下的群体性事件。 ④网民应提高媒介素养,文明、理性发表网络观点,防止语言暴力、侵犯被围观者隐私、伤害弱者,避免形成诸如“审丑”“排异”“狂欢”等不健康的围观趣味和心理。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