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主义认为, 总需求调节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中是有效的, 但在长期无效。 试用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动解释这一观点。
(1) 菲利普斯曲线是菲利普斯提出的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 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表明短期中通货膨胀率上升伴随着失业的减少。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
(2) 设想一个经济开始时通货膨胀低, 并且有同样低的预期通货膨胀率, 失业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 如图2中的A点所示。 现在假设, 决策者试图通过用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扩大总需求, 来利用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权衡取舍。 在短期, 通过法定准备金率、 公开市场业务、 贴现政策等扩张性财政增加计划支出, 使得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价格上涨, 通货膨胀率上升。 总需求的增加又增加了企业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而这种生产增加引起了就业量增加。 在短期中, 当预期通货膨胀既定时,经济从A点变动到B点, 结果失业低于自然失业率水平, 而实际通货膨胀高于预期通货膨胀。 随着经济从A点移动到B点, 决策者会认为, 他们以较高通货膨胀的代价实现了持久的低失业。 所以, 短期总需求调节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有效的。
(3) 但是, 这种情况并不会持续下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们会习惯于这种较高的通货膨胀率, 而且他们也提高了其通货膨胀预期。 当预期通货膨胀上升时,企业和工人在确定工资和价格时就考虑到更高的通货膨胀。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将向右移动, 如图2所示。 经济最终到达C点, 这时通货膨胀高于A点, 但失业水平与A点相同。 因此, 决策者只面临着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在长期中,更快地扩大总需求将引起更高的通货膨胀, 失业没有任何减少。 所以, 从长期来看,政府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但不能降低失业率, 还会使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